一年年,一回回,在大人小孩的盼望中,春节的的脚步如约而至。又在一片片吵吵嚷嚷,一次次来回奔波中悄然离去……
站在春节的尾梢,我总觉得,我应该留下点什么。因为马上就又要投入一年的忙碌中了。那些美好,如果不及时抓住,它们很快就会淹没在日常的滚滚烟云里。于是,我对自己说:请静下来,留下一辑春节的记忆吧。
团年
团年是真正开启春节的最重要的一步。除夕当天公公婆婆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只见两个身影在厨房门口进进出出,切菜的咚咚声,炒菜的滋滋声,锅碗瓢盆的撞击声,还有公公婆婆时不时的关于如何制作某道菜更好吃的争论声……宛如一场厨房情景剧。
剧里的主角当然就是公公和婆婆啦!他们恨不能将家里所有能上桌的东西统统烹饪出来。除了当下新鲜购买的,还有很多是早在一个月前就备好的香肠啊,腊肉呀。奇怪的是,年年都说这些腌制的东西不健康,尽量少吃。但年年团年饭的桌上都不能少了它们,似乎少了它们就少了许多年味儿。
我以前总觉得,家里好像缺了一点仪式感。这个春节才猛然发现,长辈们早都把仪式感融入到了一盘盘菜里,一片片肉里。试问有哪些仪式感是提前几个月就开始筹备,临到时间还要扎扎实实地忙上一两天才能准备好的?
晚上六点,一盘盘精美的菜肴上桌了。口感香软的华肉,嚼劲Q弹的特制腊猪蹄,鲜滑清蒸多宝鱼,猪头猪耳猪尾巴卤味儿拼盘,鲜嫩灌汤豌豆尖……视觉和嗅觉的双向冲击,一下子吊起了胃里的小馋虫,馋得人口水直流。
别急!先来举杯说祝福,用婆婆的话说:“要把仪式感做给孩子们看。”哈哈,我心里暗喜,这源于我前几天转发到家人群里的一篇关于仪式感的文章。
吃饭时,阳阳问我:“我们家六个人,这么大一桌子菜,吃得完吗?”
我回答:“就是要吃不完,才叫年年有余呀!”
阳阳看到桌上的蒸鱼,又看了看别的菜,说:“为什么叫年年有鱼,不叫年年有猪,年年有鸡呢!”
“哈哈,因为“鱼”和“余”读音是一样的,余就是剩余的意思,年年有余就是年年团年饭都是吃不完的。寓意第二年的粮食啊,肉啊,菜啊,都是吃不完的。年年有余就包含了年年有鱼、年年有猪、年年有鸡、年年有饭……”
“还有年年有菜!”阳阳马上接过我的话。
“哈哈,你个小机灵鬼!你说得对!”
公公又给我们说起旧时的习俗:“那我们小时候呀,除夕煮的一锅饭,要吃到正月十五才能吃完。”
我们都惊讶了,一锅饭吃半个月,怎么做到的?!
公公说:“每一顿饭都要留出一碗煮到第二顿饭里,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年过完了才算数。”
我猛然想起我小时候跟爷爷一起准备团年饭的情景。
那时候,并不像现在这样物质富足,杀一头年猪就是一家人一年的肉食。肉不是天天能吃到,得隔三岔五计划着来。或者只有家里来客人了,才必须割肉做菜。
可我发现,爷爷在准备团年饭时异常大方——取了一整块猪头肉、猪耳朵、猪腿肉、猪尾巴,还有各种杂碎,看起来似乎是猪身上的各个部位要举行“肉肉聚会”呀!
看着一大锅都煮不下的肉,我吃惊地问爷爷:“为什么要煮这么多肉呀,哪里吃得完!”
爷爷说:“团年饭就得这样做呀!这才叫“有头有尾”嘛!”
我这才恍然大悟:爷爷是把对一年的期待和祝愿都融进了丰盛的团年饭里!
祭祖
过年的几天里,全家老小一起出动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到已故的家人坟头去烧香祭拜。
随着“农转非”等一系列促进农村城镇化的措施,以及年轻人自主到城市发展的氛围影响。家乡的人已经全部搬迁。土地也实行封山育林政策。老家地址周围已经渐变成荒山野林。儿时行走过千万遍的乡间小路,只有每年在叔叔姑爷们提前“开路”下,才能依稀可辨。如果不是祭祖,我想谁都不会踏荆棘,穿茅草涉足到此。
由于这里沉睡着与我们的生命有着重要关系的人,人虽故,忆长存,思念不断。每年都似在赴一场必然的约定,这应该就是传承的力量。
老家
祭祖结束后,踏着儿时走过了千万遍的石板路,感受着微风拥抱竹林而发出的沙沙声,像低喃,似细语,闭上眼,一股来自心底的亲切感盈满我的心头。这就是老家的感觉!
老家,一个对所有人来说都温暖无比的字眼。尽管它已经面目全非,尽管它已无人问津。但每每想起,心头总会漾起温暖的涟漪。这浅浅的波纹,已足够洗去城市的浮华,生活的艰辛,让内心重归于静。
你心底的老家在哪儿呢?
荠菜
正月初四,立春节。在杰妈的带领下,读了《立春节》的绘本后,布置大家做一些应节应景的事情。立春节,最应景的事莫过于挖荠菜啦!
于是赶紧带着孩子们来到汉丰湖边的空地上寻找荠菜。小小的荠菜,估计是才刚从土里冒出来,实在是太不显眼,要不是品尝过它的鲜味儿,我是不会劳神费力去耐心寻找的。
记得三年前,回家准备待产二宝时,婆婆带着挺着大肚子的我第一次在湖边寻找荠菜,让我对这毫不起眼的路旁小草起了兴趣。还深深地感叹了一番。
如今,二宝快三岁了,活泼可爱,可以跟着我一起挖荠菜了。跟着哥哥在空地来回跑着,惊喜地大喊:“妈妈,快来,这里也有荠菜!”
这场景,我想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了。
因为一种野菜,走进一个节日,铭记一段美好的日子。这是可解又不可解的人与物的生命之缘呀!
未完
关于春节的记忆还有很多:带着哥哥弟弟徒步爬上爸爸小时候回家的平安寨陡坡;爷爷奶奶带着哥哥弟弟在大舅家屋旁的山沟里烤土豆吃;还有今天哥哥要带着我们一起制作元宵,他已经画好《元宵制作表》,今天一定要帮他一起去购买材料,亲手制作。即使比不上买的元宵方便,均匀美观。我相信,他们也会因为制作元宵而爱上元宵节。
写下这些文字,感觉内心无比温暖,而且每每回读,温暖倍增。
惊奇地发现,文字的确有治愈的功能。
写下即永恒,我们一起用写作定格生命中的美好时光吧!
2022年2月15日元宵节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