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微信朋友圈内容对父母完全开放的子女不到四成。对于这种行为,我表示认可与理解。尽管调查中发现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主要动力是通过朋友圈了解子女日常生活,但我认为亲情的维系,并不应该仅仅只依靠一个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是一个让好友们发表说说的软件,简单来说,就是朋友们互相分享自己所见所闻的社交平台。在这里发表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张图片,都可以被所添加的微信好友看到。然而微信仍有一个屏蔽功能,即设置好友看到朋友圈的权限,一旦该功能对被屏蔽者打开,他将看不到任何有关于屏蔽者所发表的说说。
这个功能的本意是为了防止一些营销号,陌生人查看使用者的朋友圈来窥探隐私。可为什么要对父母使用这个功能呢?使用者们真的与父母“恩断义绝”,把父母当做陌生人吗?自然不是。人都有一种分享心理,在青少年身上更能体现。他们渴望把自己的心事、态度与看法与同龄朋友分享,这应该就是朋友圈存在的意义。可朋友不一定包含有父母,一些青少年对父母有着本能的敬畏,认为自己发的说说可能会被父母批评指责;又有可能再加上一些年龄而产生的代沟问题;或是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父母跟丢了子女学习新兴事物的步伐而无法理解子女所发表的东西。想要分享但忧心与父母的不理解,应该就是子女的朋友圈选择屏蔽父母的原因。
其实,沟通与交流才是维系亲情的真正法宝。朋友圈不是了解与关注家人的唯一渠道,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每天回家多和父母聊聊天,谈谈心。一人在外的,回家给父母打电话报报平安,说说趣闻。看着家人温暖的双眸,聆听家人细细的诉说,这就是一种亲情的维系啊。亲情不是刻意地靠近,或是别有用心地研究就能换来的。当家人愿意对你敞开心扉、畅聊人生的时候,他是否屏蔽了你,不让你看到他的隐私空间这件事,还重要吗?
朋友圈内容对父母不开放,并不是子女无情地关上了亲情交流的门,或许,他们只是更愿意面对面地告诉父母:我很好,别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