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甘孜藏区的中师生点赞》《向康巴高原上的中专生致敬》两文的补充
泸中陈健
我在微信公众号上相继发表了《请为甘孜藏区的中师生点赞》和《向康巴高原上的中专生致敬》两篇文章,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高度关注:截止今天,《点赞》一文阅读量4886,点赞数350;刚上传的《致敬》一文阅读量4254,点赞数150。
让我感动的是,仅仅管窥康藏地区、雪山草原几十年间发展中的沧海一粟、冰山一角,反响却如此强烈!也许简短质朴的文字触动了大家内心里那块柔软的地方,激起了一些或甜美、感动或伤感、悲壮的情怀吧。不断有熟悉的、陌生的微友打来电话、发送短信、上传留言,一起交流关于那个时代、那方热土、那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作为一名上个世纪的中专生,回首往事,无味杂陈。想说些什么,欲言又止,恐笔力不济、言辞不切、表意不全,但最终还是匆忙提笔,挂一漏万,讲述了一些自己经历的、同学同事口中听来的故事,抒发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感想。
在来电(信)中,我认识了新朋友,了解到不少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知道自己疏漏了一个相同经历的群体:上个世纪里有无数内地热血青年抛家离乡,告别爹娘,响应“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民族地区去,支援老少边穷地区”的号召来到甘孜藏区,包括大中专生、“五大生”(电大、职大、业大、函大、夜大)和自考毕业生、其他行业优秀青年等等;
尽管文题局限于中专生,文章中还应包括大专院校里各种层次的毕业生、技术员、工作人员,包括一路追随他们默默无闻的家属们,他们来到高原贡献青春韶华、知识技能、聪明才智,洒下汗水、流下鲜血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为康区的建设发展同样做出了辛苦的努力和杰出的成就!
我们没有理由忘记他们!
作者虽然多次上过高原,但久居泸定,没有长期生活在雪山、草原的艰苦经历,对藏区农牧民群众、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生活的清苦,工作的艰辛了解不够,书写不多,深表歉意。
应网友之请,节选两篇文章的片段和部分来信、留言,以回馈热心的读者。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点赞和转发,谢谢!
节选自《请为甘孜藏区的中师生点赞》:
那些年报考中师的同学中,大都家境贫寒,兄弟姊妹多,家庭经济拮据,而中师学校不收学费还补助生活费,毕业后统一分配工作。这对想要走出农门,不当背太阳过山的人该有着多大的吸引力啊!考上中专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吃皇粮”的大门,意味着将有一份虽微薄但稳定的收入。
有的中师生凭着能说会写、能歌善舞的特长,抓住机遇早早走下讲台,改行择业,步入行政或事业单位的管理序列,随着职级的增加在新的岗位上干出了一番了不起的业绩;有的或脱产进修,或参加自考、函授,紧跟时代节奏,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技术能力,在教育、教学、科研上硕果累累,成绩喜人;
可也有很多人因为在中师期间没有进行系统的英语课程学习,或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失去了学业上升流动的机会,至今还是中专、专科学历,多年来默默无闻地任教于偏远的牧区、乡村学校,似蜡烛一般燃烧着自己,似雪山一样融化着自己,向各族子弟传播着知识智慧,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节选自《向康巴高原上的中专生致敬》:
大家克服高原道路难行、高海拔缺氧、紫外线强烈、语言不通、工作生活条件恶劣的重重困难,慢慢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渐渐听懂民族语言。在距离县、乡较远的山村、草场,到处都可见到中专生忙碌的身影,留下他们艰难前行、努力工作的足迹。
这些地方空气干燥,冬季漫长;结霜、冰冻、冰雹频繁,降雪早,大雪覆盖期长;日照长,紫外线强烈;气温低,高寒缺氧。还常常发生“六月飘雪、半年冰冻”的罕见自然现象,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禁区。牧区里常年吃不上绿叶蔬菜,交通工具主要靠马匹,信息传播极为缓慢……
在物质极度匮乏时期,有的在周末假日里邀约村民上山打猎、下河捕鱼,房前种菜、屋后养猪,自给自足、顽强生存;有的调进县城,改行择业,再创功业;有的因照顾老人,解决夫妻异地分居,内调平原。
一干就是十多二十年的中专生大有人在,不少人直到退休才辞别还家。让人感叹的是,“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的老一辈中专生,多年后为生计所迫再送儿女读中专!父女是校友、母子同单位,兄弟姐妹均在高原不同县、或同县不同乡镇的情形,不胜枚举。
工作多年后,有人从政、经商,有为有位、立功受奖,衣锦还乡,荣归故里,门庭光耀;有人辛苦几十年,名不见经传,碌碌无为,终为他人做嫁衣;
有人进入商业企业、民营公司,遭遇企业改制、股权变更,买断工龄,另谋出路,再次择业,尝尽世间悲苦;有人在山高路险、气候恶劣之地,罹患疾病或遭遇灾祸事故,或落下病根,辗转各地寻医问药;或长眠于斯,魂游他乡,令人唏嘘不已……
回首过去,几代中专人大多都为了“端稳一碗饭,泥腿子上岸”,义无反顾地选择弃高考、读中专。曾是天之骄子,却怀揣梦想、血气方刚,劳累奔波地走过了一段平凡而清贫的道路。他们不为曾经撑起康巴高原基础事业的半边天而居功自傲,不为身处生命禁区遭受身心伤害而苦恼懊悔,不为当初不涉世事的选择而矫情伤怀,以一颗平常心善待自己,活在当下。
节选部分留言:
“浪迹**”:值得敬佩!我还以为我们这就够艰苦的。看图片,比我们这里条件差远了。在这样的条件下广大中师生奉献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真是值得敬佩!
“川博远***”:现今和城里相比,仍然让人心酸至极。这一锤定音,定的是一生中的轨迹。
“刚*”:真的不容易。
“兰**”:让人潸然泪下,希望更多曾经或还在高原上工作的中专生看到这篇文章。
“无*”:写出了一代中专生的心声。
“*哥”:在康巴高原不仅有本土培养的中专生,也有为数不少的响应当年国家支援老少边穷地区号召而来到甘孜州的内地的中专生,比如我父亲。
“黑可乐**”:看了,也转了,我也是其中一员,功过是非难评说,工作上说你是行家,待遇上说你是中专生。
“李佳*”:简直是我们那代人过去和现在的心声,写得太好,太真实。
“老*”:感谢作者,说出了咱们这批七十年代中专生的心里话,复制出了献身高原中专生的人生轨迹。谢谢!
“超越**”:写得好,感人至深,写出一代中专生的心声。估计作者没真正深入过高原,对高原藏区中专生爹不亲娘不爱的酸甜苦辣没有触及。感谢作者的辛勤劳作,给予中专生关注、理解、肯定、同情。作为中专生的一员向您致敬!期待拜读陈老师更优秀的佳作!
“桑*”: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出来的中专生是康巴高原各条战线上的主力军。
“侠骨**”:文章客观真实地写出了战斗生活在康巴高原的中专生的心路历程,公正评价了中专生群体对那段历史的巨大贡献。是我们这辈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写照。本人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后来增加的学历都是成人教育。
“**”:我们从内地支援高原干了一辈子的更惨。
“超东方**”:像我这样18岁来到高原地区工作,贡献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其实真的很不易!
“小*”:甘孜发展到今天的中坚力量。
“王素*”:这就是我们这代人人生的真实写照,那片康巴大地留下了我们曾经奋斗的足迹,见证了我们的拼搏与成长。为作者点赞。
“Bett***.”:最初是来奉献青春与才华给高原,后来……一切尽在不言中。
“小*”:当年考上中专还有些许的骄傲和自豪,如今高原工作的中专生的子女们大多却只能上职中,却有着无限的悲哀和无奈!
“寒*”:写到心坎坎上了哟!岁月如流水,冬去春来花又开。从77年开始有了第一批中专生,到99年结束了中专生包分配,时间不长也不短,为在世的不在世的,退休的未退休依然在岗位上的“中专生”们加油鼓劲!我们经历了,我们付出了,功过自有历史评说。
微信公众号:泸中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