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看过两遍,上一次看是去年,看的有些昏昏然,懵懵然,觉得就是一个记笔记的方法论吧,但作者在每一章都以地方台插播广告的气势向大家宣讲一番方格笔记本就是好就是好,搞的小白如我,忍不住反省自己是不是水平太LOW,不能领悟书中奥义呢。
去年年底时再次迷上手账,对于手账各种周边,比如胶带,比如水彩,还有与手账相类的东西,比如笔记本,也发生了很大兴趣,于是对此书的兴趣也一并重拾,去图书馆借书时特意找来再看一遍。
再看之后,咳,感觉还是日本人写方法类指导书那种常见的调调,通常书不是很厚,全本围绕着一个问题各种说来说去,讲来讲去,前面说的是当初没用这个方法如何如何,后面讲的是用了这个方法怎样怎样,然后便是将作家这个独门秘技分成数点写成数章的一项一项列出来,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
为了印证自家所想,还特特到万能的互联网上找明白人来指点迷津。必须得说,这本书在国内出版后,对于这种来自国外的工作方法论图书,广大人民群众还是很欢迎的,知乎上还有一个问题:方格本真的有《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这么实用有效吗?下面答题者不少,基本都是看过这本书的,大家都有些心得要说,虽然有褒有贬,但大部分阅读群众和个人的理解都差不多,于是个人也就再次因为自己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了一致性而放心了。
为什么要用方格笔记本?作者在书中提出这个问题后,给出的答案是:因为麦肯锡、BCG(波士顿咨询公司)、东京大学录取生,聪明的人都在用方格笔记本。
当然我们可以说,先把是否所有聪明人都用方格笔记本的问题放在一边,就算是,也不能证明用了方格笔记本就能变聪明,因为聪明人们一定还有许多其它共同的行为方式,比如说他们都有每天吃饭、喝水、上厕所的习惯,甚至他们都爱吃汉堡,不爱喝豆汁,但是你不能说他们是靠着吃汉堡的共同习惯取得成功的不是嘛。
当然个人的上述解读也有强词夺理的嫌疑,对于方格笔记本与成功间的正确关系,作者自己早在书中就认真总结过了。所谓方格笔记本带我走上成功之路的正确抵达方式是:改变笔记本就可以改变思路,思路改变了,结果也会不同。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方格笔记本如何改变思路,到底与普通笔记本有何不同之处。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关于本书的书评里,不少读者都认真表示,明明几句话一篇文章就能说明的问题,不明白作者偏偏要反反复复,说来说去,绕来绕去,硬是说出一本书来,其实不就那点事嘛。对此个人表示认同,并积极尝试概括之。
全书总体而言就是一个中心,既作者反复强调的,“使头脑变聪明的方格笔记本三法则”,既:使用方格笔记本,标出题目,用三分法记录。
以上这三个基本点,便是全书的梗概了。用方格笔记本者,是要用A4大小那种方格笔记本,而不是我们常用的A5本。标出题目,指要擅加利用笔记本上方的空白区域。作者在书中特别指出:笔记本上方的空白区域是最重要的部分,应该用来概括本页的主题,书写题目和备注。将梳理后得出的结论写在这里,写出全页的核心内容。
再来,就是三分法记录,既麦肯锡“空.雨.伞”三分法,在做笔记过程中的实地应用。具体操作方式既是从左向右将笔记本分做三部分,按照事实--解释--行动的顺序记笔记。
说到麦肯锡大名鼎鼎的空雨伞理论,具体说就是天空阴暗,像要下雨,带伞出门。如果切换成工作方法论,空既正确认识现在的情况,雨既对情况做出解释,伞是采取的行动方案。简单讲就是一个了解情况、分析情况、制定方案的过程。
方格笔记本的三分法记录,就是按照了解情况、分析情况、制定方案这三项从左向右进行记录,而一定要用A4大小的笔记本进行记录的原因在于,一者,A4是国际标准。二来,需要输入的信息量非常庞大。用A4大小的笔记本就可以从收集到的信息中找出重点,便于梳理。
提过上面这几个大点后,下面就是一些小细节了。
比如,应该按照“一页一主题”的方式记笔记。不能写那种“无法再现学习内容,阻碍能力发挥的笔记”。
记笔记时,将使用的颜色控制在三种以内。作者推荐的方法是用蓝色或黑色做笔记,用红色做判断或标示修订处。
作者表示,只要你每天按照这简单的三法则记笔记,保证大脑反应速度及工作、学习效率会发生巨大变化。为了坚定大家的信心,书中作者还列出一些名人来为“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这件事进行了背书。比如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BCG用的都是方格笔记本。比如大前研一,再比如鼎鼎大名的康奈尔笔记本也是分为板书、发现点、总结三部分,贯彻的也是所谓“黄金三分法”。
再次看完全书,个人得出的所谓结论是,所谓“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确切说只是一种做工作笔记的方法,大抵总不过了解现状、分析情况、制定方案这三点,对于咨询公司的工作而言,或者十分适用,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小职员,写工作笔记也罢,记工作日志也好,无非是记录工作,总结经验,归纳梳理而已。用方格笔记本也好,用A5空白本也罢,差别着实不大,只要殊途同归,起到归纳整理的效果就好了。
方格笔记本或许能让你走向成功,但并不能保证你肯定成功。良好的分析力、较强的执行力、有效的沟通力、出色的协调力,才更有可能在工作中把事情办成。
最后,个人推荐延伸阅读另一篇关于此书的书评:怎么写好软文,出书还收智商税,相信对此书及对话题营销领域感兴趣者,读后一定大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