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又是一年冬正隆,凛冽的寒风夹杂着细雨迎面扑来,来不及调整雨伞抵挡,双颊已觉一阵针尖般的刺痛。路上行人纷纷把头埋进领子里,加快了步伐。时而一辆汽车呼啸而过,碾过水泥路面的积水粘着沙子被甩出好远,急匆匆仿佛想要从这阴冷的天气里逃逸。
还有不到半个月就是2016年农历年。最近无论是朋友圈还是与朋友交谈中都免不了一个话题:越近过年,各种聚会纷至沓来,同学结婚,孩子满月,送上祝福的同时也希望自己的钱包不要歇菜。如此便有了我们这样的打趣,“等我结婚的时候你直接告诉我银行卡密码,不用带钱包那么麻烦。” “那我可得努力了,为了你的终身大事,我为你专门办张卡,密码你生日。”
玩笑归玩笑,只是如今在我们心中,过年早已不再是仅仅意味着寒假和聚会这么轻松。我在16年圣诞节那天的日记里写过一句话:以前翘首以待的日子,如今会害怕到来。就像平日里聊天有人总是会说自己老了,即使她对面的人比她年龄还大,其实,她并不是害怕年龄的增长,而更多的是害怕随着年龄增长所带来的压力和要承担的责任,是害怕长大。
以前听SHE的《我不想长大》懵懵懂懂,咿咿呀呀跟着旋律就哼,前段时间看电视剧《北上广依然相信爱情》,最后男女主婚礼上突然响起“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童话”,当时感觉就好像自己的心思被导演偷窥了一样委屈,瞬间泪崩。
有段时间写文章时总喜欢用“孩子般爽朗的笑声”、“孩子般天真的笑容”这类词,如今再看到,回想起写文章时的心境,也许自己当时并没有思辨过为何这样用,只是看到别的文章这样用,单纯觉着好,就拿来用了。就像现在,很多节日祝福语里有这样一句“祝你像孩子一样快乐”,我们送出去祝福的时候,可能也没有想过,为何要像孩子一样快乐。因为孩子的世界里笑容和快乐都是干净单纯的,我们都是从孩子一路走来,一路成长,可到最后还是希望像孩子一样。
2.
今晚接着前些日因着其他计划搁置了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阅读。
本书讲述主人公霍尔顿,一位玩世不恭的十六岁少年,在被学校开除后无处可去,又不愿被家里人知道,选择不回家,而是在光怪陆离的城市漂泊了两天一夜。霍尔顿厌恶身边人的粗俗虚伪,但却模仿着他们的口吻与行事;外在表现粗暴、酗酒、抽烟、乱谈恋爱,但是却经常流露出内心的善良、敏感、淳朴的天性。这样一个少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用独有的方式阐释着身边的一切。
就在霍尔顿偷回家与妹妹菲比见面的时候,年仅十岁的聪明的菲比都能感受到哥哥的弱点,一语中的—讨厌一切,厌恶一切。菲比问他想当什么,科学家或者律师什么的,他说:“如果可以,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孩子,是少年霍尔顿最乐于亲近的对象:对死去的弟弟,霍尔顿念念不忘;对妹妹菲芘,霍尔顿关爱有加,最后的出走也是妹妹的强力挽留,使得霍尔顿回家;还有一些小孩子,如滑旱冰的小女孩,来问路的男孩,陌生的小孩子,霍尔顿丝毫没有平时的痞气,耐心、体贴、乐于帮助,近可能多的和他们相处。
和孩子在一起,他是放松的,是乐于敞开心扉的。书里无论是哪一个老师,和他谈起他的前途—即使是他再喜欢的老师—都让他无比紧张,希望赶紧从眼前逃离;只有在和他的小妹妹面前,才肆无忌惮地敞开了自己,十岁的妹妹未必能听懂哥哥的心情,但是哥哥却觉得妹妹是最聪明的,害怕妹妹的误解,害怕被妹妹看低,为自己辩解的话,比十次敷衍老师的话都多。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心底愿望,就是在妹妹眼前吐露出来的。在霍尔顿眼里,现实一切都是晦暗的、虚伪的,但心中的麦田却是充满希望的底色。他希望自己的身边唯有孩子,看着他们自由奔跑,防止他们掉落悬崖。
这个愿望唯美而且理想,看着孩子们幸福、自由地生活,但是孩子的明天在哪里呢?除了防止坠落,霍尔顿还能为孩子做点什么呢?为什么不是带着孩子游戏,或者带着孩子往一个方向奔跑?
人生是一个过程,一张张照片的美好,都是过程中的定格,但是生活还在继续。霍尔顿的这个愿望,流露出他内心的善良纯洁,但也让我们看出他的弱点—看不清前路的变化与方向。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与“麦田里的守望者”相比,这才是人生所应该具有的状态。
玩世不恭与痛恨一切,只不过是找不到希望时,热爱生活的最反向的表现。所以,这个少年心中的希望依旧还在,只是更需要时间的温柔打磨,他会看到生活的全部。在任何成长中,一切不能消灭你的,都将让你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