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一:用户关系
单点:只要有一个用户使用,就能产生完整的用户价值。
特点:启动最简单,但没法形成网络效应,用户的转移成本很低。
举例:计算器
单边:需要有一群人同时使用
特点:使用这个产品的用户越多,每个用户的价值越大,产品也就有了网络效应,可以像黑洞一样把用户都吸引过来。
举例:电话
多边:一般都是平台级产品,需要几群不同的人一起使用才能产生价值。可以分为双边、三边等
特点:产品一旦启动起来,惯性也更大,壁垒也更高,更难被干掉,而且市场也更倾向于集中,更容易出现垄断巨头。
举例:知乎:提问者、回答者、围观者构成三边,沉淀了很多内容和关系
角度二:用户需求
工具
特点:
1.解决特定的单点问题。
2.启动容易,可以快速解决流量问题。
3.用户转移成本低。
举例:计算器、词典、解压缩软件,以及现在常用的支付和看天气的应用
产品逻辑:用户要解决特定问题→需要做一个任务→使用工具→达成目标
盈利模式:好的工具可以直接卖钱,但很容易被别的产品用“工具免费,作为引流手段”的市场策略干掉,是一种比较初级的产品形态。
“从流量到用户”的转化套路:先把流量做起来,再通过鼓励和诱导让用户留下信息,通过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让用户因为留信息的行为而明显受益。
内容
特点:内容产品和用户的关系也多是单点的,表现为单向和中心化的信息传递,由供应方生产内容,提供给用户消费,是自上而下的
产品逻辑:主动(搜索、订阅等)或 被动(推送、推荐等)接触内容→消费内容→消费后行为(评论、点赞、打赏等互动,以及分享、传播等扩散行为)。
盈利模式:
1.单纯的内容,很难独立形成商业闭环,传统的变现模式是广告,相对低效
2.做出用户画像,了解其深层需求,向用户推销商品,例如罗辑思维向热爱知识的用户卖书,吴晓波做了符合中产阶级口味的“美好的店”、得到、喜马拉雅等App里的专栏,知乎Live,甚至是微信公众号的赞赏直接售卖内容本身
现在如果大家想做内容产品,既需要一个能迅速吸引注意力的“有趣”表象,也需要一个能提供真正价值、长期沉淀用户的“有用”内核。
社交
特点:
1.有一大批用户彼此建立关系,去中心化的产物。
2.常见为单边互动,有时候是双边互动(如婚恋社交)。
3.用户粘性高,潜在用户价值大,但盈利方式不确定。
举例:论坛、聊天室、社区、社群
盈利模式:
1.社交变现:虚拟礼物
2.设置社交障碍必须付费破解的,比如花钱才能看到对方的联系信息
3.手握流量卖广告
4.电商
分类:
1.是否认识:可分为熟人和陌生人两种社交
2.社交介质:可分为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很多种社交
3.用户共性:可分为地域、同学、同好等不同种社交
交易
特点:天然有现金流
分类:
1.B2C:自己卖货,这种相对容易启动(京东)
2.C2C:交易平台,启动需要同时有足够多的卖家和买家(淘宝)
做交易产品,需要一手抓供应链(卖家),一手抓需求(买家),两手都要硬。
平台
特点:
1.同时满足多种角色
2.最典型的综合体,里面可能有工具、内容、社交、交易、游戏等各种元素
3.竞争优势在于平台的各种用户角色在平台上的内容、关系等沉淀
举例:微信(聊天、扫码、群、朋友圈、公众号、微店、小游戏等多种元素的结合体),大众点评(找餐馆、买优惠券、评论)天猫(交易平台)爱奇艺(内容平台)
盈利模式:抽佣
没有根基的团队,一上来做平台必死,必须要先从一种简单明确的用户需求启动,比如先把供给抓在手里,做B2C,等有需求的买家群体养好了,再逐步开放第三方卖家入驻。
游戏
特点:可以融合进社交、交易等元素。甚至可以理解为是在创造平行世界,释放人类富余的生产力。
常见的产品发展路径:
从一个小工具单点启动,快速获取用户-->然后让这些用户彼此吸引,留下个人信息和用户关系,转社交,黏住他们/或者从内容转社交,建立互动探讨的机制-->接着设法转交易,给他们卖一些符合调性的东西-->继而引入各种合作方,成为平台……
【在设计一款App的时候,也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入手,先考虑它的工具性,即核心功能,主要可以用于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再考虑要从内容转社交,还是直接转社交;之后引入交易,增加APP的盈利方式;最终把它打造成一个平台】
最常见的是:2B(to Business)和2C(to Customer)两类
其他分类如2G面向政府(Government),2D面向开发者(Developer)等,可以归类到2B或2C中。
2B产品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四种:
1. B2D,云储存、大数据等开发者服务,帮助开发者提升效率的基础设施。
2. Saa S1.0,通用管理型Saa S,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软件。
3. B2B,垂直行业交易平台,是信息撮合+在线成交。
4.Saa S2.0,垂直行业Saa S工具+交易,是Saa S1.0和B2B的综合,2015年左右开始成为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