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名篇《三个火枪手》的时候,对于火枪手们精湛的剑术印象深刻,也有些奇怪为什么这些火枪手玩剑的时候比玩枪的时候多,似乎旧译《三剑客》更贴切些。这么想的并不是我一个,至少同名电影的海报设计者也认为,火枪手们的确是靠剑讨生活的。
但是,大仲马写的的确是不折不扣的"火枪手",而非"剑客"。大仲马笔下的mousquetaires对应英文的musketeers,就是用musket的人,那么musket是个什么东西呢?正是当时的一种火枪。
Musket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499年的那不勒斯市兵器库清单中。按现有实物看,那种枪的枪身长550毫米,口径30毫米,全长1430毫米,枪管为八棱型。Musket一词源出拉丁文musca,苍蝇,同时也是拉丁文的一种投掷箭的名字,而在16世纪,经过西班牙人改进的Musket则是口径23毫米,全重11公斤,弹重50克,最大射程250米,有效射程100米的一种枪械,尽管比起明火枪来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它还是过于笨重,只能架在另一名士兵的肩膀上,要么就用一根短矛或专门的Y字型支架支撑。由于过于笨重,装填也成了累人的活;当时这种火枪的装填仅仅需要10秒,但是定位、安装、瞄准和射击却需要20多秒。不用说,移动也很困难,发射时的后坐力——发射的弹丸约比明火枪重一倍——也是不可忽视的事情。这些火绳枪的射手都是经过遴选的、有力气的彪形大汉,军饷拿得更多,在战场上还往往有随从跟着给搬装备;但在Musket所发射的弹丸面前,鳞甲和锁子甲确实是第一次成了软弱无能的东西。和早期火枪的发展同步,从14世纪末到16世纪初,也同时是全身铠甲出现、发展的时期,直到16世纪晚期整体金属铠甲出现为止。
这样一种威力巨大却笨拙无比的武器,据荷兰名将莫里斯的那本教科书说,装填一次需要49个步骤,两分钟能够射击3次已经很不错了。显然在斗殴和混战的时候都用不上,于是火枪手们也要佩剑作为防身装备。毕竟如果敌人冲上来了,慢慢装填火药还不如操着刀子上。
在全火器化以前的军队里,远射兵种往往会携带一件防身的副武器,比如秦军弩手的短剑,英国长弓手的匕首,明军鸟铳手的腰刀,往往只是无足轻重的副武器。像16世纪的musketeers这样极端重视击剑,甚至把剑作为不亚于musket的主武器的情况,还是很少见的,这要从当时欧洲战术体系的历史沿革来考察。PS:当时还有一种轻型火绳枪兵,被称作arquebusier,与musketeer装备和作战方式都有很大不同,但中文资料通通称为火枪手,造成了很多混乱,现在也没有权威的中文翻译,所以本文均直接使用英文名称musketeers。
早在亚历山大时代,一手持剑一手持盾的剑盾轻步兵就是长矛方阵可靠的掩护,步兵混战的主角。这种战术被两千年后的大明少保戚继光总结为“长短相护”,并提出了“兵贵杂”的原则。
到了文艺复兴时代,时人言必称希腊罗马,先是瑞士人复兴了长枪,西班牙把长枪学来后,又复兴了剑盾轻步兵来掩护长枪阵,进行肉搏混战,嗯,就是微软游戏《帝国时代3》里的西班牙兰朵武士。下图便是西班牙军队当时的构成,剑士swordsman,轻火绳枪手arquebusier和长枪兵pikeman。
但是盾牌这玩意在文艺复兴时代已经相当鸡肋了,虽然兰朵武士们在欺负没有铁器的美洲土著时表现出色,但是在与欧洲正规军的战争中,挡不住子弹,防不住长矛,瑞士人宁可用戟兵作混战的散兵也不用剑盾。西班牙人也发现了这一点。剑士手里的盾牌越来越鸡肋,另外一方面,是火绳枪技术的进步,让人希望扩大火枪手的数量。就有人灵机一动,让火枪手们配着剑来干剑士的活儿不就行了?反正剑士擅长混战,而火枪手本来在混战中是看热闹的;双方火枪对射的时候则反过来,剑士那时候是看热闹的。这样新的持剑火枪手变淘汰了剑盾步兵,成为了站在长枪方阵前面的人。
方阵中蓝色的站在最前列的就是这帮既能开枪又能抽刀砍人的musketeers。在战斗中,musketeers走在队列的最前面。
在后排长矛手的掩护下放枪。
等到双方方阵接近长矛互捅的时候,火绳枪手就弃枪拔剑,弓着腰在长矛下面捅对方的腿,类似我国的地躺刀,欧洲人称为老鼠战。
这伙人因为多才多艺,又有个称呼,叫双薪老兵,拿着火枪手和剑士两份工资。其实长矛兵中也有双薪老兵,他们一般摆这个姿势。一手持矛抵御骑兵冲击,一手准备拔剑随时加入混战。
在切里尼奥拉(Gerignola)战役中,西班牙的musketeers以100多人伤亡,给法军造成4000多人的损失,法军中还包括欧洲第一支常备骑兵敕令骑士(Royal Knight)和名满欧陆的瑞士雇佣兵。
因为西班牙方阵的优越性,欧陆各国都学会了这种火枪加长矛的战术体系。这就是为什么大仲马笔下的musketeers那么注重击剑的缘故,从功能上讲,这是一种双重功能步兵,他们有火绳枪手和剑盾步兵的双重传承,是战术体系中最精锐的步兵。这种既能火力输出又能近战肉搏的兵种在那个时代已接近完美,只要长矛兵抵挡住骑兵的冲锋,持剑火枪手几乎是无敌的。直到一件不起眼的发明——刺刀。
刺刀并不是很新鲜的发明,早在15世纪,南洋群岛的马来武士就把短剑插入火绳枪枪管,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明军也装备了插入式铳剑的子母铳。
这些改进尽管对于火枪手的肉搏能力有所提升,但是,并不像后世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因为刺刀的出现淘汰了长矛兵,实际上,装备刺刀的火绳枪只是昙花一现,这是由火绳枪的自身缺陷决定的。
长矛兵的功能是抵御骑兵,火枪手如果要淘汰长矛兵,必须能够独立抵御骑兵,虽然装了刺刀的火绳枪可以作为短矛使用,但长矛兵对付骑兵的一条原则是密集队形,而火绳枪手偏偏不能排成密集队形,问题就在于那条用于击发的燃着明火的火绳上。为了避免自己的火绳不小心点燃队友身上的火药,火绳枪手必须以分散的队形的作战,而分散队形则无法抵御骑兵。
直到燧发枪的出现,燧石点火取代了明火点火,火枪手才能肩并肩排成战列抵御骑兵的冲击,这时候拥有上刺刀的燧发枪的fusilier取代了pikeman和musketeer,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兵种远近配合的传统,成为“全能步兵”。这种革命性的变化首先减轻了指挥官的负担,可以调用任意一支部队完成各类任务,更加复杂的、更加灵活机动的、能充分发扬火力的队形不断涌现,指挥艺术得到巨大进步。比如在鸦片战争中,英军的燧发枪步兵就不只一次利用清军肉搏兵种和射击兵种的脱节,果断发起刺刀冲锋,打垮了与其对射的缺少肉搏能力清军鸟枪手。
至此,一个更加辉煌更加热血的新时代开始了,这就是被戏称为“排队枪毙”的线性战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