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1977年冬天那场不同寻常的考试,开始改变这个国家无数人的命运。数以千万计曾经以为生活就是农田和工厂的年轻人,重新找到了他们忐忑的梦想和奋发的意气,重新找到了他们从来不敢想像的未来。
那一年,他们接受了人生中最具变革意义的挑战,曾经灰暗的人生轨迹开始变得精彩,而这个国家的前途,也被重新照亮——那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
而从那以后,高考作为一项一年一度必然发生的教育盛事,一直伴随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影响着这个国家和民族。
——漫游家,心随自然
电影《高考1977》选取那么意义重大的题材,无疑是成功的第一步。影片里毫无遮拦地用的话外音煽情地阐述:“那一年,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
故事立足于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堆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从一群平凡人的视角出发,在一群迷茫在灰色地带的年轻人眼中,缓缓拉开序幕。
在农场里整整待了八年的他们,被日复一日的劳作磨得早早失了青春的活力与朝气,而曾经怀揣着的梦想,也被艰苦的生活掏的一点都不剩。备受老迟器重的连队连长潘志友、美丽勤劳的上海姑娘陈琼、倔强而叛逆的强子、懦弱而义气的小根宝、阿三等等,如果不是那个恢复高考的消息,他们或许一辈子就埋在了这里,他们那一颗颗早已死去的心或许就不会再次强而有力的跳动起来。爱情、友情,生命、尊严……在1977这个特殊的年份,在黑龙江这片黑土地,上演。
影片集中的矛盾冲突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展现的淋漓精致。比如,关于爱情婚姻,比如,关于出身成份;婚姻不再只是两个人的事,而是关乎到组织、乃至国家的事。
《高考1977》里陈琼的家庭,那本是一个幸福的家,陈琼爱着当数学老师的爸爸,一家人其乐融融,突然某天爱祖国爱人民的爸爸被判成“反革命”了,她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从此,她的爸爸成了“妈妈的前夫”,而她则背着“黑五类”的罪名卑躬屈膝的活了二十年。陈琼告诉她爸爸,妈妈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来生,我还和你过一辈子”。
人的基本权利在组织面前虚弱而飘渺,她的出身不好让她和潘志友的将来变得渺茫,让他们的交往变得名不正言不顺。纵使他们对彼此有着一生不变的承诺,可是老迟说了“我不给你盖章看你怎么结?”一枚章子的权力大的足以覆盖一个人的一生。
在什么都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他们的爱情才显得弥足珍贵。那不多的甜蜜时光是撑着他们往下走得动力。关于高考的文件下达后爱情也突然变作了选择题。去高考,意味着他们将要面对别离。陈琼因为自己的出身而耿耿于怀,背负了二十年的“黑五类”让她几乎不能挺着堂堂的胸膛站在高考考场。爱一个人,是要让他幸福,爱一个人,就要勇于成全。
抛开了爱情的华丽,回归到质朴,是大多数人的命运,像阿三。他娶了火车站站长的女儿,终在农村安家落户,彻底告别了曾经的一切。很多知青都走上了这条路,在改变命运的岔路口,他们依旧选择了坚守,妻子、儿女,将是他们今后的人生。
爱是人世间永恒不变的主题,而亲情之爱因其天生的血缘更添了一层命中注定的宿命感与归属感。父母总是给予子女最多的爱和关怀,无条件的。陈琼的爸爸在得到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的一刹那,顾不得其他带着所有的复习资料直奔黑龙江,为的只是让将近二十年没见的女儿能够复习考试上大学。女儿质问父亲“你让我拿什么去考?”他用树枝做假章,开假证明,明知这一切有多大的风险,可他依旧做了。最后因为这张假证明,老迟去了招生处,老迟说他知道那是假的,他问主任:“为了你女儿,你敢吗?”主任说“我敢!”老迟说“我也敢!”他们相视一笑……为了孩子,冒天下之大不韪也已无所畏惧!
影片里所有的铺垫都只为了高考的那天,而送考生们去火车站的拖拉机却半路出故障,知青们没命的奔跑在雪地里,目标那么近,又那么远。
许多人倒在了路边,他们把希望留给了还在奔跑的人“你们一定要好好考!”“考不上就别回来见我!”……在那一瞬间,高考竟不再只是一场考试,它除了对个人命运的承载又多了一层意义叫做希望情意,这情意里包含着彼此的信任,包含着所有人的努力。
就象《高考1977》里说“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的意义要大得多”,……影片的结尾:无数的火把扔进芦苇荡,枯黄的芦苇在瞬间被火海吞噬,芦苇下,是孕育着生命的黑土地,广播里的声音也一道随风摇曳“……高考招生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采取自愿报名,地市初选,学校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