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孩子还没出生时朋友送给我看,当时简单翻了翻,看到是讲孩子学龄阶段的问题应对,觉得和自己太遥远,就先放在书架上搁置起来了。现在我的孩子已经一岁多了,这个月有空,拿出来仔细读完,收获还是颇多。正好昨天在书店看到了新出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也买回来准备好好看看。
尹建莉,从书中可以看出,她当过老师,成长在内蒙古,先生也是内蒙古人,后来漂泊北京上海,在烟台居住数年,这本书应该主要是在烟台生活期间写成的。她的女儿圆圆,是她在书中最常提到的案例,从家长的角度帮助我们认识到一个优秀的孩子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这本书的体系,并不同于普通的育儿书,注重实用性,给出家长一些处理孩子问题的操作方法。它更注重教育理念的培养和育儿思维模式的构建。比如作者处处提倡要给孩子自由和选择,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也延续了这一理念,封面的副标题“自由的孩子最自觉”就印证了这一理念。
书中提到的“给小板凳揉揉疼”,很适合我家刚学步不久的孩子。小孩子刚学会走路,摔倒是常有的,我一般也是让她自己站起来不干预,有时摔得比较疼需要安慰才会哄她;婆婆呢,沿用了老一辈带孩子的方法,除了抱起她安慰,还要拍打一下刚才绊倒她的地面、桌角,逗她开心。看了这一章节后,为我打开了全新的思路,我怎么从来没想过,这些绊倒她的物体也需要安慰呢?后来有一天,她在家玩拍拍鼓,暴力地把小鼓摔来摔去,噪音既大又危险。我对只有一岁一个月的她说:“宝贝,你这样摔小鼓,小鼓是不是也会疼呀?它会哭吗?我们安慰它一下好吗?”说着用手轻轻拍打抚摸着小鼓,她惊奇地瞪大眼睛,似乎听懂了,也轻轻抚摸着小鼓。然后我接着说:“小鼓疼了,宝贝是不是也不舍得呀?以后咱们轻拿轻放,不摔疼小鼓,好吗?”说着做了一个示范,轻轻的拿起来,又轻轻地放下。这一次她完全理解了我的意思,自己也轻拿轻放了一次,得到了我的确认和鼓励之后,愉快地和小鼓玩了起来,不再使用暴力摔打了。我惊叹于孩子的理解力,她这么小,完全可以理解大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也惊叹于很多方法原来如此好用,不读书就要走弯路获取,还是读书吸取他人的经验来的快。
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逆向思维,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次育儿思路的拓展。不喜欢孩子沉迷于游戏,就要将游戏转变为任务,让他在任务中失去兴趣;想要让孩子好好写作业,就要适时不让他写作业,剥夺他写作业的权利。这些,都是我从没想过的,虽然还没有尝试,但感觉会很有趣。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理念,那就是“自己带孩子”。回想起来,大学时的“牛人”王冰老师也说,她的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一天。做一次父母,能影响孩子的多不过十几年,而孩子最初的这十年,又是父母最容易影响到他们的时候。此时不付出,将来徒伤悲。对于我而言,相比很多工作时间超长的在职妈妈,稳定的工作为我提供了充足的照顾孩子的时间,我又有什么理由不付出,将她培养成一个快乐健康的孩子呢?无论如何,孩子要常在父母身边。她是爸爸妈妈的孩子,不是爷爷奶奶保姆的孩子。
这本书,对于今后几年的我来说,应该会“常读常新”,希望自己今后每隔一段时间可以拿出来读一读,孩子的年龄不同,关注的重点就不同,所以必定会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