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的货币政策已经偏松,传导不畅主要与信用较紧有关。这意味着下一阶段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政策的重点将是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链条。
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召开第二次会议,重点研究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以进一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扩张来释放信用,不过现在几种扩张方式都面临限制:
一、表内放贷受限;
二、影子银行受资管新规限制;
三、买债,但由于经济存下行压力,导致银行不愿意买民企或低评级债券。
实际上,在本次严监管、去杠杆之前,市场中已经形成了大量表外融资。目前非标融资收缩太快,导致原有传导渠道资金流不可持续,同时新的渠道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及时补充。
为了进一步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会议提出了六项举措,包括货币、监管和财政等。
首先,要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除了银行渠道外,直接融资渠道也要疏通。最关键的是,要加快金融体系、国有企业等改革,打破“预算软约束”,坚决处理“僵尸企业”,减少无效资金占用的同时理顺政策传导机制。
意愿不足阻碍传导
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正面临阻碍。
在中国,最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方式是:央行通过控制货币投放量、政策利率,调节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和利率水平,然后银行借助表内信贷、影子银行服务到实体经济。当然也有其它方式,如债市、股市等直接融资方式,这类方式也会受到市场流动性和利率水平影响。
利率方面,在存贷款基准利率未调整的情况下,实体融资利率出现上行。3 月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6%,比上年12 月上升0.22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集合信托融资成本大概涨了3个点,去年非标融资大概是9%-10%,今年普遍涨到12%左右。
今年银行间流动性一直比较充裕,银行间市场利率也在下行,随着近期监管部门对银行MPA考核政策的相应调整,现在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的能力有了。未来关键是要提升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意愿。
影响意愿的因素有多方面:一是民企、小微等资金需求比较大的企业由于近期信用违约风险暴露较多,风险较高;二是国有企业、大型企业集团等客户由于金融脱媒,其融资渠道较多,并不完全依赖商业银行。同时有些大企业并不缺钱,这样即使银行给予授信,大企业也不提用等。
归结到一句话就是有需求的不敢放,敢放的又没需求。
货币、财政多渠道疏通
分析认为,今年银行投放意愿降低,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往支持其新增投放的房地产、融资平台受到严格限制。而下半年基建是补短板的重要方向,可能会有很多信贷流向基建,这将有助于货币信贷传导。
会议要求,要在信贷考核和内部激励上下更大功夫,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
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结构性货币政策,比如降准资金指定支持债转股、三农小微,通过配MLF鼓励银行买低评级债等;另一方可以通过MPA考核引导银行投放,如果完成政策意图较好,适当给予一些利率优惠等。
此外,会议提出的举措还包括,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大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格局。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金融领域中人的积极性,有成绩的要表扬,知错就改的要鼓励。持续开展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和非法金融机构专项行动,依法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
关于企信
企信,是通过把企业未被充分挖掘的信用,进行标准化、价值化和产品化,并基于企业间真实的贸易背景所产生信用支付,在企业间流转、共享、变现;
贯彻金融委“宽信用”政策导向,用科技手段疏通大型企业/集团信用资源过剩及上游供应商银行授信不足的供应链矛盾性难题,从根本上解决产业链“有需求的不敢放,敢放的又没需求”的尴尬问题,并以较低的实体融资利率助力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
特性一:流转
借助金融机构的信用:通过引入蜂向合作的金融机构提供专项、增量授信。
基于企业自己的信用:在银行授信不足的条件下,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信用开立企信,进行流转。
特性二:共享
核心企业基于其信用开立的企信,流转到产业链中,把企业的信用共享给产业链所有参与方。
核心企业信用的共享使得产业链资金成本被降低,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得以改进。
特性三:变现
签收企信的产业链各方,可以与平台已经合作的金融机构变现,实现企业信用价值化。
签收企信的产业链各方也可以与已经合作的资金方变现,实现企业信用价值化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