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火了!
摔跤手爸爸辛格逼迫两个女儿练习摔跤,日复一日从早上五点练到太阳落下,不准她们吃零食,不准他们贪玩,狠心剥夺了她们的童年。为了让姐妹俩能更专注地训练,不顾她们的苦苦哀求,把她们的头发剪成了板寸。
这样的做法,像极了那些怕孩子输在起跑线,逼他们去少年宫,学而思,舞蹈室的中国家长。以“为了你好”的名义替孩子决定兴趣爱好,全然不顾孩子的想法。
我想起自己的当年,年幼不知套路,被一条花裙子骗到练舞房,开背、下腰、压腿、劈叉……一样不落。想哭想跑已经来不及了。
病态的严苛背后,不是辛格生不出儿子,就拿女儿来完成他的心愿,也不是自己的梦想指望下一代替他实现,而是迫于形势和生存的压力。
任何判断都应该放在当时的生活背景中去下定论。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几百年来,在印度的农村,女性地位一直很低,她们被简化为行走的子宫,活着的作用只是生殖和繁衍,甚至为了给家人减负,初潮刚过就得嫁人生子。
姐妹俩的同胞女孩们即便没有摔跤的苦练,也不见得就能拥抱欢乐的童年。
姐妹俩在一次好友的婚礼上,听到新娘子向她们诉苦,哭着说很羡慕她们能拥有这样的父亲。因为她的父亲从小就只让她做家务烧饭、照顾弟弟,一满16岁就匆匆将她嫁给从未见过面的男人,接下来她就要一辈子与扫帚与炉灶相依为命,还得赌上男人薄情的一生。
在全村人把女儿当成移动子宫来养的时候,辛格想让姐妹俩逃脱这种命运,甚至不惜为她们对抗整个世界。
此后,姐妹俩的态度,由抗拒变成了由衷地接纳。与其说是为了夺得世界冠军,倒不如说是为了与这注定的宿命抗争。
虽然摔跤的训练艰辛而漫长,但能养活自己,能不受人摆布,是让那些女孩逃离宿命的解药。
如果家里摆着满汉全席,父母只让你吃馒头,这叫独裁,叫不尊重。
如果你家里只有清粥白汤,父母努力给你弄了俩馒头,虽然也难以下咽,但这样的父母已称得上伟大。
我们都有过被父母逼着苦练技艺的时候,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吃喝玩乐,自己却吃苦受累,一度对父母恨得牙痒痒。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小苦练的优势就越来越明显。吃过的苦,磨砺成了坚韧的性格。当长大后因为身有一技之长,拥有了更多选择,又会很感激这段经历。
辛格指引孩子的那条路,虽然很苦很累,但即便最终不会成功,也不会比以前更糟。
辛格作为教练是非常无情的,但他作为父亲,只是希望女儿们能有一条更好的出路。
他很早就教她们:爸爸不能时刻保护你们,爸爸只负责教你们战斗,最后你们要战胜自己的恐惧,自我拯救。
这也是教育的要义所在。你必将自己独自战斗,战胜自我,方得自救。
一段不断被施加压力的时光,在年轻时显得极为必要。收获到的,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不会懂得的。
母爱是,只要我有,我就给你。而父爱是,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这世界,你也要好好地生活下去。
父爱是隐晦而不露声色的,它没有母爱那么明显和张扬,但会多一份深思和深厚。当我们能够理解的时候,总会觉得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