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在最后附录中将围城解释为方鸿渐便是进了这婚姻的围城,一路奔波,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都是半推半就的在了一起,或者是被人认为了是在一起,总之,结果,都是不情愿且不幸福的,唯一一个真心有过感情的最终也以令人惋惜却也是其本人自找苦吃的后果造成的,读者读来,便是恨铁不成钢,或许鸿渐的性格在刚强一些,在爷们儿一些,结局也不会如此惨淡,但在那个时代,像鸿渐一般的文人比比皆是,无论怎么挣扎,依旧是挣扎不出什么,最终都还是殊途同归。杨绛在附录中写到,不经意的读者会同情他,可怜他,甚至将自己与他合一。在读的过程中我的的确确有过这种感觉,方鸿渐做事的某些方面是不是就是我懦弱的方面呢,无能,经世事却不圆滑,经波折却没记性,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却总是令人尴尬,最悲哀的是自己并未知情,就像一个幼孩却套着大人的皮囊,悲哀,却毫无办法,活的糟糕,乱套,活成自己最不想要的模样,却依旧毫无办法。围城虽只是部小说,但总会有人与其相似,挖出其相似的点,如同看着镜子一般,细细的品味自己的悲哀,试图否定,但读书就是在读自己,但凡一个人有点思想,就不会去有胆量的否定自己。其实我并不能理解杨绛所说的不经意的读者是如何,我后来将其理解为,有些人将一部小说看做的太认真,毕竟那大部分都是虚构出来的,可在有些人的生命中,可能就是这样所谓的虚构小说给人以至深的印象,改变一个人的今后,人的情感是最不可亵渎的,杨绛的话语,让我感到深深的不可理解。
我至今并未读到一本书能让我有深刻印象并为之改变我思想行为的,很多人在谈到哪一本书影响了我的时候,我看到很多人提到了活着,我并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无法体会那样的痛,这个在以后有机会的时候在说。
我从未想到会这么巧的,看完钟书先生的围城我的下一本书便是杨绛的我们仨,凉我常识浅薄,我并不知道杨绛便是钟书先生的夫人,甚至之前一直将杨绛当做男人,可怕,但当我得知我们仨便是杨绛,钟书先生及其女儿时,心里是兴奋的,这么巧的就让我们遇见了,我作为一个读者旁观者他们的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当我从围城中走出来,脚步迈进现实中的钟书先生与杨绛在写书过程中的互动,不禁嘴角上扬,我从未见过真实的,别人家的夫妻互动,我向往那种无争无求的生活,平淡,温馨,二者从不会因为外人而互相伤害,像是最懂的朋友,像是另一个性别的自己。
有人说古往今来,写书最离不开的便是生离死别,仔细想想也大概囫囵的过,我看过的书不多,若是细揪起来每一本书也都是因为离别或永别作为转折,不论是作者的作品还是作者本身,作者本身的痛苦记事会让读者更将故事读进心中去,更易和作者产生共鸣。而当我一口气读完万里长梦时,我的眼泪真的是憋了很久才憋回去,最大的痛苦给人带来的往往是沉默,或许慢慢的离开给人的痛苦比之突然离开要大的多,我还是个俗人,我最跳不出的圈子也是生离死别,我无法忍受我至亲之人的离开,那就像是身上的肉被撕掉了一半,且永远不会愈合,疼痛永远不会消失,我还记得我看竹木狼马中配角夏飞的时候,我甚至不记得男主的名字,但我依旧记得他,他死了,在本应该生命最鲜活的时候死掉了,只留下他,自己,一个人,小说直到写到十多年后,夏飞的墓前依旧如新,他最喜欢看的书依旧在,他最爱的人也依旧在时,我整个人都要崩溃掉了,怎么能够一个人独自忍受,怎么可以独自离开,心在无意识的痛,我事后总会说自己上辈子肯定爱人早早就与我生离死别,让我空等了一辈子,直到死,我也依旧没能如愿。杨绛最终也只剩下了一个人,住在那个客栈里,守着那些回忆,思念,当看到回忆中那么甜,那么快乐的日子时我总会想起那万里长梦,那孤苦无依的万里长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