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认真听民谣是当年很火的《董小姐》,“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后来又陆续听了宋冬野的其他歌,觉得调调不错,但是对民谣实在喜欢不起来,觉得就是一把吉他伴奏,不够华丽,而且节奏太慢了,甚至都觉得不太像是在唱歌。不过我从来没给别人说过,因为怕被笑话没品味。
第二次引起我注意的民谣歌曲是赵雷的《成都》,是在网易云音乐里发现的,觉得简直太有感觉了,单曲循环了好几天,但只是喜欢这首歌,也没去听其他的民谣。
直到前几天赵雷在《歌手》上演唱《成都》大火,恰好最近心情很躁,我突发奇想找了很多民谣歌曲来听,发现忽然之间都能听得进去了,还觉得听得很爽,因为慢节奏也能让自己心情慢下来,让自己很舒服,从此爱上民谣。
音乐,书和电影等很多东西,都很讲究缘分。有些歌以前听不懂,等失恋了就听懂了;有些书以前看不懂,经历的多了忽然就能看懂了;有些东西没有缘分,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懂。
上学时语文课学《项脊轩志》里面有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当时觉得是很平常的一句话,十多年后偶然在网上再看到这篇文章,突然惊叹这句平淡的话语竟能蕴藏如此感情与韵味。还有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小时候曾经狂妄地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一般啊,直到我长大,父亲渐渐老去,偶然再读到的时候,竟会有一种想要流泪的冲动。
既然是一种缘分,那就没有必要强迫。网上常常流行《成功人士不得不看的8本书》或者《男人必看的10部电影》之类的文章,好像不看就不是男人似的,于是我去看了,但很多都是看不懂或者觉得没什么意思,但为了成为一个男人,我还是坚持看完了。
其实真没有必要,我坚持看完了不爱看的书或者电影,并没有让我收获什么。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比如听音乐就是听人气榜最前面的,买书就是买销量最高的,看电影就是看评分最高的。我倒不是完全否认榜单存在的意义,但是只看榜单,只看别人的评价来做选择那就有问题了。听音乐、看书、看电影,还有其他很多事,最重要的都是让自己开心舒服。喜欢哪个作者的书,哪怕别人的评价都不高,我也会买来读,甚至读很多遍;觉得哪个电影看着不爽,哪怕它是豆瓣评分9点多,也可以果断放弃。
我们从小的教育往往让我们活得很拧巴,比如有些人明明不喜欢数学,可为了高考还是要拼命地刷数学题;有些人很喜欢手工艺,可他爸会说他玩物丧志,一定要让他去“认真学习”。最后搞的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敢坚持自己。别人说学金融挣钱就去学金融,别人说公务员工作稳定福利好就去考公务员,别人说该结婚了就赶紧去相亲,最后发现自己做的事并不能让自己开心,也做不好。
这个世界很大,我们不可能和每一个人或者事都有缘分。能喜欢那就是缘分,不喜欢就是缘分未到,也无可厚非。无论做什么,如果说只能剩下一个选择标准,那一定是“我喜欢我愿意”,哪怕你的爱好和选择和大多人都不一样,也无所谓,好好享受自己喜欢的东西,做好能让自己开心舒服的事,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