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芳华》原著后,我终于安心地进入了影院。
电影与原著还是有些改动的,比如电影里强调何小萍舞跳得好,是舞蹈老师特意争取过来的。开片就是刘峰接她的镜头。
而原著里的何小萍舞跳的很一般,是郝淑雯从上海招生来的,比萧穗子她们小好几岁呢。录取她的理由是她不怕摔跤,敢连续空翻,文工团里缺少这样的人。
冯导这么改动,当然是凸显女一号。
影片里,何小萍的身世只是由部门领导粗略地口头转述。原著里的何小萍四岁时父亲因不堪屈辱服安眠药自杀了。何小萍的性格遗传了父亲的基因,老实,忍耐力超强。父亲死后,她背负着“拖油瓶”的身份随母亲改嫁,在继父家过着连佣人都不如的生活。
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或因自卑,或因自保,逐渐养成了一些让人费解和鄙夷的生活习惯。我们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此话有理,不然小萍刚刚进入部队,就因为身上的汗馊味?就因为穿别人军装去拍照?致使整个文工团都嫌弃她?要知道照片事件之前她就招人嫌弃了。我想,主要原因还是与她平时的生活习惯不可分割。
影片与原著改动最大的还是结局,刘峰和何小萍最终生活在了一起。
网络上几乎一边倒地说《芳华》中的善良,在我认为,真正善良的是冯导,可以说影片的整部剧情都使人心情沉重、压抑,或许冯导顾及大众的情绪,没有根据原著,让男一号刘峰在现实生活中无助的、悲哀地死去。
我不知道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禁拍题材是否与原著的结局有关,一位为国家献身的战斗英雄,退役之后的生活竟然如此的窘迫和潦倒,或许是有关部门怕引起社会公愤吧?不管与否,在此我立正、敬礼!鞠躬!
向为保卫国家所有的战场英烈和战士们致敬!
《芳华》中的刘峰是个好人,需要他帮助的地方,他都力所能及,甚至于带伤陪何小萍练舞。可是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他为什么那么好?舞蹈团那么多的青年,为什么他就那么脱颖而出?
不得不说一个不争的事实,能进国家文工团的,不是自身条件优越就是高干子弟。在那精神生活贫乏的年代,“无私奉献”早已被神化,偶像化。这对于一个来自农村,且业务技术又不突出的刘峰来说,从思想上提升自己是他唯一的出路。于是,先进、荣耀随之将他紧紧包裹,也渐渐让人们习惯于他的付出。刘峰的身体,随时都闪耀着“时代标兵”的光环。
于是,林丁丁不能容忍他爱她。用个比如来形容:我们每天都怀着无比的虔诚来敬仰着耶稣,突然有一天,耶稣对你说他爱你,是那种男女之间的情爱,试问,你做何反应?
原著里的林丁丁没影片里那么自私,她没有揭发刘峰,是别人看到她哭着跑开,经过推测之后审查刘峰,刘峰自己招认的。当然,关于“抚摸事件”的动机是欲加之罪。那个年代,兴推敲,歪事实,大家都懂得的。
刘峰被下放到伐木连队,除了何小萍,没一个人出来送行。就算是曾经受惠得到他帮助过的人,都紧紧地把头缩进了衣领,眼神移向了别处。说到底,你的善良在那些自视高你一等的人眼里,他们不屑一顾,甚至于心底里有些鄙视。
记得婆婆在世时,我对她孝顺,谦和。可在她的眼里,我为她买的衣服,做的吃食,在她生病时帮她擦身,洗脚,所有的这些付出,她都认为是理所当然,或认为我对她有所求。更让人气愤的是,她自视自己是上海本地人,对于我这样的他壤外族,她有着先天的优越感,永远高高在上,永远盛气凌人。
后来她渐渐老了,身体也日渐衰弱。我还是跟从前一样的待她,并没有低贱到匍匐伺候。而她对我的态度却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她开始心疼我,体谅我,感恩我的付出。甚至于对我的依赖几乎超越她自己的子女,掏心掏肺地待我。
她态度的转变,我也心知肚明,无非是她感觉自己老了,强势不起来了。某种程度她放低了自己的姿态,或是把我在她的心目中提升了一个档次。归根结底一句话:我们的融洽相处,基于我们相处在同一层面上。
刘峰与何小萍的处境,也在一个平面,所以何小萍懂得刘峰,也珍惜他的善良。
脑海中突然闪现“门当户对”四个字。
较之原著,我更喜欢影片的结局。冯导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人性重情的一面,也让我们不舍得丢弃心底的希望,看到了好人总有好的结局。
或许冯导是不忍将生活残忍的一面搬上银幕,他是怕我们在现实的残酷与无奈中沉沦,怕我们沮丧,更怕我们的下一代会把“善良”仅仅当成一个词语。
这种意向词看图识字里是找不到的。
整部影片,不同的年龄段都有各自的戳痛泪点。以下是我的泪点处:
1、何小萍在得知萧穗子父亲平反,一边哭着一边给父亲写信。这种思念之痛对于远嫁的我来说,再清晰不过。
2、刘峰下放伐木连队,临别时何小萍敬礼的手迟迟不肯放下。我知道这里有冯导的故意渲染,可是,我真的理解何小萍内心的不舍与苦楚。
3、刘峰在战场上的求死绝望。有一个观点一直萦绕心头,我始终认为林丁丁是刘峰这一生唯一爱过的女人,他幻想自己死后可能被填词谱曲,林丁丁不得不演唱。这是怎样的心态?报复吗?让她内疚吗?如果放下了,这种心态怎么解释?
4、何小萍带病观看她们文工团演出,之后情不自禁地在场外独舞。说起来难为情,这里让我几近稀里哗啦。我理解这段独舞是她的第二次生命。我们都知道舞蹈这种职业都是从童功就开始的,我们也懂得童年的经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过程。不然为什么我们那么思念故乡?就是因为故乡里有着我们幼时的足迹。
因此,当何小萍看到她熟悉的舞蹈时,那份源自生命里的本能就自然而然地喷发,也将心中的累块一泄而空。
好多人看完影片不知道主题到底表达了什么,说真的,何必去究竟得那么清楚呢?记得冯导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芳华》是他为自己拍的影片,不去考虑票房问题。
好在冯导的任性没能坚持,《芳华》能够面世,冯导应该是有所妥协的。
网论一边倒地说“善良”,我就不加入其中了。我只想说,人性是多元化的。我们一边享受别人馈赠的同时,一边打心底里鄙视别人的时候不是没有。还记得莫泊桑的《羊脂球》吗?
所不同的是,《芳华》是我们回不去的青春,在那些青葱的岁月里,我们任性地挥霍着我们的青春,我们的芳华。
影片的结尾,刘峰和何小萍相依,没有扯证,给人感觉挺忧伤的。其实道理都明摆在那儿,刘峰的人品绝不会辜负何小萍,他们之间,那张纸或许是多余的。只是,那份凄凉总不禁让人鼻子发酸。
影片《芳华》虽然讲述的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但是每一代人的心中,都有着属于自己那一年代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