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批评较多,如若不喜请谨慎观看。)
电影《柳浪闻莺》 导演:导演:戴玮 编剧:戴玮 孟雯婧 主演:汪飏 阚昕 郑云龙
电影故事是改编自王旭峰的小说,早前也拜读过。篇幅较短,行文更像散文,角色大多是发作者之声。
小说中小生垂髫和花旦银心大概是画师工欲善(这个有才华但又被环境所囿)心中理想与世俗的具象化。工欲善才不得展一直郁郁地在两端徘徊。两个女性更像是他对艺术追求与物质欲望的两难境地,无论选择哪一种都不得圆满。
而电影更像是一场爱情故事,两个不同性格的女生对同一个男性的有了统一审美,从而反衬她们在那个时代中一样的年纪不一样的境遇与追求。
电影始于一场雨中的告别。离散、眼泪、雨滴,再有画外催促的声音,铺垫出一种江南的哀婉情致。
背景是九十年代初,主要围绕三个角色展开故事。垂髫和银心都是花好的年纪。两个女生少年相识,又是常搭戏的小生花旦。她们随剧团去杭州,期间两人都对一个美院青年画师工欲善有了好感。
接下来自少不了情与理的拉扯,物欲与理想的映衬,还有暧昧与肉欲的进退……
电影采用了4:3的画幅,这种复古怀旧的视觉效果,压缩画面内容,也更凸显人物。
但是这本身并没有成为电影的优点。电影整体有种不自然感,构图偷懒、打光粗糙、运镜板正、剪辑生硬、表演生涩。
(以下有大量剧透)
一、以几个镜头为例主要涉及运镜和画面
1、开场的雨中分别镜头 这是故事的开始也是故事的结尾,两个女主的拥抱肢体生硬,特别是肩部和手臂没有亲近的意味,好像认识第一天。拉垂髫的背,拍银心的泪目,情绪没有很连贯,其中还有画师的入镜与出镜,调度让画面有点乱。
2、银心去画室找醉倒的画师
入门后的前进主观镜头运动速度也太快了,这哪是个心情复杂的女生,分明是潜行的刺客吧。其中有意无意扫到金鱼的镜头(一般暗喻鱼水之欢)构图不好看,画面过于零乱,没有对未来情节起到暗示作用。
3、画师工欲善与垂髫的感情戏(床戏)
可以更意向,更美一些吧。可能是房间小,虽然也布置了很多垂落的画卷,景深还是过于浅和清晰,打柔光都快打成影楼效果了,还有摄影师喜欢的逆光镜头,室内床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刺眼的逆光,合理吗?动作和镜头还可以更有美感一些,亲热镜头打那么正干什么?近景画纸的遮挡方式也太不精致了,太实了,可以用更透光一些的宣纸吗?
4、女主们的越剧舞台
两个女主戏装扮相都挺美的,色彩也艳丽,但似乎调色有些过于艳丽,把戏曲的美感变得有那么点俗艳。戏曲能在舞台上三步行天下,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上十八相送,一个炫目的大逆光,总感觉运镜与剧情有些割裂,而不是对剧情的延伸或铺垫。
、因为银心在剧中的哭戏是最多的,垂髫也有,就放在一起说了。 一般哭戏都是剧情或是情绪到了一个高潮,常作为故事的暴发点和角色人物的情绪发泄,让观众也能共情而进入电影的氛围。而本片中,似乎只是导演钟爱哭戏。
比如,银心去找垂髫的一个镜头,垂髫近镜比较贴剧情的一段唱词结束,镜头打银心中景,银心落泪,这个段落就结束转场了。就直接转场了!转场了!情绪没有延伸,也没有给观众反应的时间,银心对着镜头落泪就像完成一个什么KPI。
另有一个垂髫情绪低落,在院中淋雨,雨水混杂了泪水的镜头,用的是俯拍,整个镜头的结构,过于现代了,一下跳出了复古风格,和电影文艺范的整体风格有点冲突,更像什么悬疑片的过场镜头。
二、道具与人物的关系
1、扇子
戏中最重要的道具之一大概就是扇子了,被台词提到的就有纸扇、绢扇、鹅毛扇等等。其中的“瞧郎扇”最是切题,既点题“柳浪闻莺”与世俗隔离的小世界,又是我自观我本心,还是隔扇羞窥意中人的工具。男女主几乎算一见钟情,意趣相投,眼神在薄薄的绢扇两端缠绵相遇、交织,眼神如丝的一段戏。导演居然用正反打,一个镜头中只有一个人,巨大的特写,这简直是学生作业的水平。看看《青蛇》的运镜,白娘子与许仙在雨中深情对视,拍一方时,另一方作为近景。两个人始终处于一个镜头里,而不是割裂开来,他们是在谈恋爱,不是要签离婚协议。
2、眼镜
还有要一提的是垂髫的眼镜,垂髫的脸部线条比较硬,人也清瘦,戴上墨镜后,表情很难捕捉,有些镜头就缺少情绪的传递。我以为戴眼镜的逻辑是要在室外,认真看似乎有些室外戏也没戴眼镜。或者镜片颜色浅一些呢?
三、演员走位与构图
1、画室
能看出空间比较小,但也不能出镜得太生硬了,有几个画师的镜头,剪辑太紧了没有铺垫,几乎是银心的话才落,画师就有动作了,特别有个画师从躺椅上起来的动作感觉是演员听到了导演的“开始”,而不是女主的台词。电影很多地方都有这种缺少铺垫的剪辑,前面和后面没有自然的衔接或转场,生硬地就开始下一个戏了。
2、生活场景
很多镜头中角色的行为不自然没有生活感。两个亲密的女生在宿舍床上这样私密的环境里,上手在对方身上比划衣服。两人坐在床上的姿势和身体语言就是别扭,没有亲密感。主要是她们的身体都没有放松,关节都是紧的,去接触对方也是硬的。只有在舞厅里那场戏似乎好一些。
3、戏台
两个女主的戏,舞台上的镜头优于生活中的镜头。
3、有个三人都出现的镜头,居然在镜头前站成正三角位,也太不讲究了
四、文艺片的意境之美 文艺片节奏大都比较慢,镜头追求意境之美,那些蕴含在画面中的诗意、情意、隐喻与画外之意才是电影的另一重美。
导演曾在访谈中聊到过她创作本片就是对原作中提及的“第三性”有了兴趣。
我理解的“第三性”是越剧中女子扮演男子角色的现象,及女小生对所扮演男性角色的认知,或是这种认知对她在现实生活中对男性认知的影响等等。
但似乎“第三性”只是一个宣传电影的关键词。最后女主也没说明白。这么说,是因为电影有一处印证了我的想法。
1、有一幕是银心在上戏前给垂髫纱布裹胸。
这就是一个对女性特征进行隐藏遮蔽,要去模仿男性身体特征,也是表达“第三性”的绝佳镜头。结果电影中下一个镜头接的居然是两个女主儿时同样在裹胸(还换了两个少女演员)相同景别的镜头,这种表达两人亲近情笃的冗余镜头生硬又无趣,而且两个少年演员的演技也相当生硬,既不亲近也不熟稔,甚至是那段雷雨夜爬床的戏过于刻板印象了。
2、明明杭州有那么多美景
除了合照那张,其他的镜头里基本就是雨里的西湖,与翠绿的垂柳,真是纯粹的空境,与电影的剧情、人物、氛围并没有很好的协调与映衬铺垫的作用。经典的大概可以看《十二怒汉》,同样是雨,雨的起与停、雨势、雨声都与剧情、人物情绪相连,是提示也是烘托。能让南方的雨也不只是雨吗?
3、取景单调
最后小汽车离别的镜头,和电视剧有的一拼。完全没有远近的设计,情绪的铺垫,就是近景的哭泣、眼泪。说实话这电影中都是新人,这么拍特写也挺难的,还拍不出层次感。
4、画面的美感
问出口的话,很多时候提问人早已有答案。银心问画师爱过没的时候,她的反应更重要,用到镜面是很好的空间处理,但画面的割裂缺少美感。下面的剧照还好些
5、金鱼
还有像鱼缸中的金鱼,大抵是鱼水之欢的隐喻。电影中拍到的镜头中东西太杂了,还不如浑浊水中若隐若现的游鱼近景,或是透过鱼缸给一个环境镜头(经典的是《霸王别姬》中金鱼屏风与金鱼缸中游鱼的切换镜头,绝了。)这种道具用好了,就多一层意境之美,否则就是鸡肋。
6、社戏
小说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场水面的社戏,女主有献祭般的壮烈,也有浓重的悲哀情绪,还有伴随着越剧衰败的失落感。那是垂髫第一次不以小生示人,只为了能上舞台、她演起了红面狰狞的钟馗。小说里的文字里就有很重的情绪。
电影镜头里并没看出来,就是两个演员卸妆要下班了,两个人都有情感纠葛的男主也来了此处。这么值得浓墨重彩的部分怎么可以拍得如此平淡?合着只有分别的时候哭一场才是离愁吗?热爱戏曲的人失去表演的舞台,喜欢物质的人失去收入,前是绝路的绝望感,这种悲伤、迷惘、或是愤怒不值得表现吗?
7、戏中用了好几次越剧的《梁祝选段 十八相送》
这个本身也是“第三性”的舞台展现,镜头中除了把演员拍得漂亮,没有什么隐喻或是延伸出其他意味的镜头。
五、印象深刻、比较好的戏
1、《五女拜寿》这段有意思。
这段戏结尾时,剧中一个丫鬟被收作了女儿,晋位成了五女之一。而银心费尽心机在剧团中却降成了没有唱词,端着托盘的丫鬟,这种反讽还挺有意思。
2、舞厅
舞厅是那个时代的标志之一,银心与垂髫在舞厅中奉承老板时,银心急急地挡酒。她对这种异于剧团场合的适应度,也是对人物性情的一种侧写,她能为生活弯腰,这样的代价她一清二楚。这也另一面说明了她对画师的感情掺杂了物质欲望。
五、演员的表演 基本上电影开场不久就能看出,主要演员们都是新手,对镜头的掌控都比较生疏,台词都还好,画师的声音自然好听,垂髫的台词略生硬,戏曲唱腔是裘巧芳和吴琼,都是嵊州越剧团的,都是国家一级演员,光是声音就很优美。
六、打光 在说镜头时提到了,除了在练功房里的光是舒服的,其他的光不是过于强烈没有过度和层次,就是过于昏暗没有景深等等之类,有些粗糙。
总体作为文艺片,还可以更美一些。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戏剧是演员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