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四 1月17日 持续分享第188天
“事出不一定有因”,把注意的焦点放在问题解决上,能够帮助人们理清问题的头绪。
有些人很不习惯这样的思维方式,由于习惯活在因果观的思维里面,认定有因必有果,我们在发生状况时,总是先去找原因,问为什么怎么会这样?将力气花在分析问题或是探讨问题的成因上面,例如感冒就医时,医生就会问你多久啦?哪里不舒服?最近去过什么人多的地方吗?而事实是,有时我们想得出原因,有时想不出原因。
问题导向思维方式vs焦点解决思维方式
A组问句。
最近有什么问题困扰着你?
这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你曾与谁说起过这个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个问题持续多久了?
这个问题对你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会让你觉得不舒服吗?
什么时候你觉得这个问题最严重?
你是怎么处理的?
……
b组问句
我做些什么可以让你得到帮助?
如果在我们面前有一把尺子,零代表,你觉得一点都不烦恼,十代表非常烦恼,你会给现在的情况打几分?为什么会打这个分数?
什么时候这个烦恼比较不会困扰你,或是不太严重?
什么时候这个烦恼不会出现?
当你做了什么让问题看起来不那么严重了?
真是太好了,请问你是怎么办到的?
另外我想再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不想再被这个问题所困扰,那会是什么样的状况?
你怎么知道你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了?
……
扮演回答问题者的学员反应:进行A组问句练习,虽然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但是像是被警察审问,或是医生问诊的样子,而且有种愈说愈烦的感觉;进行完B组问句练习,虽然有些问题,回答起来并不容易,需要花费很多的脑筋,甚至想的时间会比较久,但感觉自己并没有那么无助,还会注意自己已经做了些什么,而且好像也能从这些问句与回答中找到解决的方向,像是在眼前出现一线曙光的感觉,同时也会觉得助人者好像和他们站在一起了。
扮演提问者的学员反映在进行a组问句练习时,虽然问的很顺畅,但会看见同伴,似乎愈回答愈有无力感;而在进行b组问句练习时,虽然问题问起来有些拗口,但却能感觉到回答者的能量愈来愈焕发,感觉希望一直在浮现。
此外,从与许多儿童及青少年的临床经验中发现一直想要找“为什么“和一直问“为什么”,其实很容易引发孩子的敌意与愤怒。因为他们有时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那些事,更遑论回答你了。而另外的常见状况是,就算知道为什么他们也无力解决那个“原因”,因此与其把时间花在无效的事情上面,不如运用智慧,将焦点放在对的地方,“留下力气,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