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听久明老师讲的案例《做题不转弯记不住,是因为懒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吗》, 最后一句话震撼到了我:家长要在孩子上初中之前,也就是小学阶段拼尽全力的想方设法的让孩子相信他是优秀的!我一下子联想到之前咨询久明老师时,谈起孩子好争第一名,争不到就哭的小困惑,老师当时就告诉我那是孩子向往优秀的心,保护好他的这个上进之心,那是孩子未来自信心的源头,一个人的自信就是在从小这一次次的成就感中建立起来的。
记得去年读过一本书,叫《游戏力》,里面谈到游戏对孩子的影响,作者也是一位心理治疗师,在他用游戏的方式引导改善一些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其中谈到孩子在游戏中不愿意输的问题,当时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按照我们传统观念会说应该培养孩子输得起的品质,所以没有必要事事“将就”,一种观念认为可视情况而定,适当的让孩子赢,必要的时候也要让他体会输的滋味;第二种观念认为完全不需要刻意忍让,就跟和大人一样同台竞技,谁能获胜就谁获胜,输了就应该输得起,第三种观念甚至认为不仅不应该刻意输给他,反而应该设置一些障碍,这样孩子才能在挫折中成长,如果刻意输之,那样只会惯坏孩子,孩子将犹如温室里的花朵,没有抵御挫折的能力。在我们接受到的教育理念里,有一个项目叫抗挫折教育,但是以上观念孰是孰非?
在这本书里作者认为一些害怕输的孩子应在与他们的游戏中故意的输给他们,甚至故意设计一些孩子能够占优势的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成为赢家。在作者的一些案例中孩子通过这样的游戏治疗,很多不良行为都有非常大改善甚至完全解决。
在这本书里作者和久明老师提出了相似的观念:我们不仅不应该一视同仁,反而应该多制造机会让孩子赢,让孩子反复的体会那种赢了的美好感觉!
生活中与孩子做游戏,我常常选择刻意输给他,不过心里也会有一丝隐隐的担忧,真的可能会像别人说的那样他会变成温室的花朵吗?抵抗不了生活里的挫折吗?再加上孩子在幼儿园经常为这些争第一的“小事”而哭泣、伤心,老师也多次跟我强调孩子的这个特点,我的心里真的有点打鼓,我的孩子太脆弱了吗?
我曾经联合老师一起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穿衣服没别人快不要哭,可以请老师帮忙,不能用哭达到争第一的目的,不能用哭来要求老师给小贴贴。。。甚至也采取过冷处理你哭就慢慢哭吧,哭完再说,但收效甚微。而与之成强烈对照的,是我与孩子玩简单的上楼比赛,总是他赢,每次都开开心心回家,孩子没有得到小贴贴,我带着他找到老师询问怎样做能得到小贴贴,在孩子哭泣后尽量引导他说出自己努力的方向,某次没有哭泣而是自己想办法找到了解决之道,赶紧夸赞,肯定他的行为,孩子的哭声渐渐少了。
直到听到久明老师的话:请在孩子上初中之前,竭尽全力的让孩子相信自己优秀!即使不符合当前教育体系认可的优秀标准,也请换个角度,为孩子拨去头顶的乌云,找到那片亮着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