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韩卧龙青年 - 大熊】- 作者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其实在读“沈嘉柯”老师的书之前我是不认识唐代诗人“王建”的,更不知道他还有这么一首喻写中秋之佳作的。在老师的书中用苏轼的那首广为人知的《水调歌头》作对比,直言若两相比较王建的《十五望月夜》似要更胜一筹,若要对比诗中意境、画面,就好像黑白的摄影照与彩色的糖水照的感觉。
要按我的理解,大概就好像是大多数人都能哼几句的流行歌曲和拥有一定阅历后才能听懂的经典歌曲间的区别吧。
禁不住想分享一段老师对《十五望月夜》的解析,让我对诗词更多了些感悟。
沈嘉柯:同样写中秋,为什么王建的诗比苏轼的写得好?
在我看来王建的这首诗,是写中秋里面极好的之一。开头第一句说的是“中庭地白树栖鸦”。你可以想象一下:什么是中庭,什么是地白,什么是树栖鸦。中庭,是四周由建筑物围绕而成的空地。既封闭起来,同时留给了视线一个空间空阔明亮,采光之时,兼顾了视野。
一个人如果在中庭看月亮,那就说明这是一个孤独的人,选了一个很适合望月的地方。嗯,这个人看到的,并不只是月亮的皎洁。他看到的是地上在发白。就因为地上的白,更加能够说明天上的月亮是何等皎洁明亮。正因为这种天上的明月地上的发白,他写出了天上地下雪白一片的背景。
在这种雪白当中,却有一棵树,还停着一只乌鸦。树木在夜里,是黑色的。乌鸦自然也是黑色的。于是你看到的是一张黑白摄影照。
第二句是“冷露无声湿桂花”。我不知道你闻过桂花的香没有。
在秋天,桂花的香气是很浓烈的。那是一种很清冽寒冷的香,也就是冷香。这种冷香,又被冷露给无声无息地打湿了!一个什么样的人,抱以什么样的心态,才能细腻到如此地步?感受着深入骨髓的寒冷,他关心的、注意到的,是桂花的被打湿,是在一个黑白照的环境里面,那种接近人性极致的孤寂。
大熊:从这些细微处其实就能看出拥有丰富阅历的名家高明之处。老师的观察角度、通感分析、以及那自然而然的解惑手法。至少以我目前还是做不到的,这需要极为丰富的阅历与沉厚的文学底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就我的阅历来说,有些为人师者且不提传道授业如何,仅仅出于为学生解惑的能力上仍需多多上心,照本宣科,未免太过寡淡。
转眼又快到一年中秋(已是6月中旬),在我的学习生涯里有两首喻写中秋月圆的诗词记忆尤为深刻。一个是大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在我读来充斥着一种大梦登仙的洒脱与人间值得的暖色。
另一首正是我们的大诗人【诗仙-李白】写下的《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写中秋也好,写月圆也罢,古今留下的佳作数不胜数,问我为何偏偏记得这首?人们总是对第一次的认识更多偏心,谁让我小时候学习《唐诗三百首》的时候,第一首咏月的诗词就是《古朗月行》呢。学诗词,也有个先来后到嘛。
就像...
提起农作,第一个会想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提起草原,第一个会想起:敕勒川,阴山下,......风吹草低见牛羊。
提起乡愁,第一个会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如提起:小草、夜雨、瑞雪、登科、望远、慈母.......
这也许就是某种独特的缘分。
太多太多的第一次促进着儿时的我对古诗词浓厚的兴趣,也在我的心底埋下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极大认同与喜爱。
真希望我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可以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并喜爱,一起加油吧。
好啦,今天的分享呢,就到此为止吧。
读书时当我们学会“探本求源”的去了解一个道理的出处与典故,记忆将格外清晰,且不枯燥。
学会在书本中穿越历史与古人对话的能力,这是我们所有人学习时都应具备的超能力。
..................................................
以上部分内容摘自书籍《人生是一场雅集》由著名文学作家“沈嘉柯”老师著作。
著名作家“沈嘉柯”老师别出心裁,自由心证,精心遴选出古代诗词经典佳作,逐一解读那些古诗词里的浩叹和哀愁,无限幽微的心事和美感。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册在手,不只是朗读,更带你读懂古诗词,得到受用一生的审美感知和文学顿悟。 人生是一场雅集——世间醉美古诗词。
..................................................
“读书识字的最高目标,是成为一个聪明正直,对社会有益的人。”
我是一个九零后,来自华夏,来自璀璨的中华文化。志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旅韩青年。
我在海外与您一起 “ 知文学,读好书。”
【 作者 · 旅韩卧龙青年 - 大熊】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