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忙的晕头转向,直到昨天深夜才空闲下来。点开微信,无意识的刷下去,看到一则推送消息,永远的混血王子。作了十几年哈迷,一打眼就明白了是写斯内普,点开细读才知道,竟是一篇悼文。顿时如被雷击,僵化过去。急急地搜索真实信息,希望是谣传,但面对着电脑冰冷地屏幕上更为凉薄的字眼时候,热泪如倾,实在是难以接受,情绪更迭,如鲠在喉。
艾伦是我为数不多喜爱且敬重的男演员之一。第一次见到艾伦,是银幕上的斯内普,一头黑色贴面油发,鹰钩鼻,阴沉苍白,不苟言笑,像极了中学常见的教导主任。彼时太年幼,对于演反派的配角没有太多的关注,只觉着令人厌恶憎恨,却没有意识到,他的表演,是给一个缥缈幻想赋予了一个具体现实,他成就了这个角色,一年定形,十年琢玉,最终给了我们一个永远的混血王子。
后来略长大了些,看问题也不像幼时一样肤浅。真正被他打动的,是《理智与情感》中多情的布兰登上校。少年时代一直迷恋着简.奥斯汀,忠实原著,不愿看电影,自己去天马行空,还原场景,埃莉诺和玛丽安娜,爱德华,我都能将他们具像化,但对于那位深情执着的中年上校,却是模糊的。后来有一次深夜看到了这部电影,当一身骑装的艾伦走向玛丽安家狭小逼仄的房门时,这一形象在我脑海中慢慢聚化成形,形象气质竟是异常的契合。
他站在房门前听玛丽安弹琴咏唱,橘色的日光浅浅地镀在他脸上,满怀深情,如同追忆似水年华一般,看着玛丽安身上似曾相识的影子,苦涩地咀嚼着与早已逝去的旧爱的辛酸。那一瞬间,落寞又欣然,两种复杂的情绪,沉在他的看似不动声色的目光中和细微的面部表情上。随后,又心无旁骛,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去爱并尊重着玛丽安,即使他明知她不爱他,即使是他知道她心另有所属,他依然执着,不逼迫,不强求,给她舒适地恰如其分的关心爱护,已足够。当听到玛丽安失踪的消息,立即漫山遍野的寻找,在大雨滂沱中找到了她,看她满脸的伤心欲绝,也不多问,一言不发地抱起她离开,如同卡西莫多在刑场中抱起绝望的埃斯梅拉达,小心翼翼,珍重珍惜。最终玛丽安选择了他时,才真心为他感到了圆满。
《哈利·波特》是随我们这一代人长大的电影,电影一梦十年,斯内普教授伴随着银幕中的哈利,银幕外的我们,做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大梦。最醒目的标志除了那一袭永远不变的黑袍,就是极具个人色彩的腔调了,艾伦的声音,低沉柔和,被称为“天鹅绒般的嗓音”,娓娓念出莎翁缠绵悱恻的抒情诗,温柔融于字里行间。但斯内普样的艾伦,却在其中加了浮冰样的寒意,如同一把钝刀磨心,隐隐有一种让人胆怯的威慑力和压迫力。开始我们抵触甚至憎恨斯内普的行为举止,忽略了作者在文中多处伏笔,直到最后一刻,他面对着哈利酷肖Lily的绿色眼眸,流下了那滴蕴藉了多年深沉爱意的眼泪,斯内普的一切一切,沉冤昭雪,真相大白。他的这种高尚与痴情,也赚足了戏外所有影迷们的眼泪,于是产生了那句著名的“l love you like snape loves Lily.”
聚光灯外的艾伦极其低调,但这并不代表他的性格内向。“他一般不接受采访,一旦接受,采访就更像是一场军事冲突”。正如哈利波特的导演所说“不拍戏时,他是个非常宽厚、亲切和幽默的人,但一开机,因为他的一个眼神就能从60码外杀死你。”
艾伦作为演员,性格就是这样,他身上无时无刻不散发着一股邪恶的魅惑力,让人爱恨不一,如果是坏事一气做到底,把神秘、邪恶而又古灵精怪的鬼魅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那观众会恨之入骨,如《理发师陶德》中的邪恶权贵。若是最后角色来一个突转,一切昭然若揭,观众也便会齐齐被他的个人魅力所秒杀,无限的同情怜惜,如著名的斯内普。不过,他无论演什么角色,或是《理智与情感》中的上校,或是《理发师陶德》中的邪恶权贵,或是痴情不转的斯内普,这些角色都存在的双重的复杂性,艾伦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他们演绎的深入人心。
我不想再过多的赘述他的成就例如获奖次数,那只不过是一个人生命中的阶段性总结式的点缀,私心里还是认为他是不在乎的。我们所记住的,是他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与感动,是银幕光影闪烁之间留下的回忆。
他曾说,希望自己八十岁的时候,还能够坐在他的摇椅上,阅读着《哈利波特》,如果家人问他“after all this time?”他会毫不犹豫的回答:“always.”。他为哈利奉献了十年,在银幕上成全了最后的斯内普,仅仅过了五年,69岁的他与世长辞。别了,艾伦·里克曼。
最后还是以《哈利波特》中那段对话结尾吧。
——“after all this time?”
——“always.”
always——热爱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