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心理活动,在公司上班,你会被制度管的浑身不自在,总想着有一天,如果能独立闯出一片天下就好了。
但是现实与想象之间,总是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对一家企业而言,如果过分“人性化”,才是对员工最大的不负责任。
本文是在一则真实咨询案例的基础上加工撰写而成,主人公后来终于转型成功了,在当时咨询结束后,他说:“我非常感激华为这个平台。”
是什么让离职后的他对前东家念念不忘?
什么样的企业对员工来说,才是真正的好平台?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不同的启发。
一、
咨询者阿华(化名)前来找我咨询的时候,是他从华为离开的第二年。
阿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学历,毕业后顺利入职华为,成为了一名工程师。
33岁那一年,阿华所参与的项目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业绩下滑,而公司内部考核异常残酷,有一位工作多年的同事就是因为考核连续出现“C”而离开了这家公司。
阿华觉得,在这样近似“残酷”的生存环境下,与其坐等自己未来某一天被动出局,不如主动离开,也许还是一个转机。
就这样,带着五味杂陈的情绪,阿华递交了辞职报告。
后来的这两年,阿华也做过不少转型尝试,但都没有明显的起色,这让阿华很是心灰意冷。
他觉得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更不知道未来自己要从哪里突围,便找到了我。
翻开阿华的履历,看得出来,这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职场人。
在学校的时候,阿华就是一名“优等生”,考试成绩在学校前十;来到华为之后,尽管阿华对公司有些情绪,但他本身的考核成绩相当不错,基本上,只要客户和同事听到这个方案是阿华出的,他们基本就不太会有质疑或反对。
就是这样一名优秀员工,在离开华为的这两年,转型之路充满坎坷。
他先是去到了一家外资公司,没想到莫名被卷入到中高管的利益争斗中,没到一年的时间,就被对手成功挤兑走了。
他又陆陆续续找了其他公司的相关岗位,但没有一份岗位能让他有当初在华为公司“一做就能做好几年”的感觉,渐渐地,他开始对现实有些失望,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二、
在咨询开始,我带着阿华做了价值观澄清,了解到阿华极为看重的两大要素是“社会交往”和“声望地位”。
这两点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或者说,这两点让我察觉到,阿华身上有着和“工程师”不太一样的特质和诉求。
阿华告诉我,虽然他性格偏内向,但骨子里还是很喜欢琢磨人的,平时除了专业书籍,也喜欢看些人文社科类的书籍,尽管他和人相处有些慢热,但一旦相处久了,往往能结交到知心的朋友。
与此同时,在华为呆了好几年的阿华渐渐意识到,单纯走技术路线面临着可见的职业瓶颈和天花板,所以他希望能够多出去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希望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并拥有一定的声望与地位。
虽然愿望是美好的,但到了落地层面,还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能力,二是机会。
能力层面,通过对阿华的过往经历梳理不难发现,阿华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较强,抗压能力不错,情绪也比较稳定,在数据分析方面具有一定的敏感度,擅长计划组织、人际沟通、多任务管理等等。
看得出来,阿华的职场基础和素养都很不错,这是一个积极良好的信号。
1、直觉力不错,同时对外在人和事的认知比较客观
当我察觉到这一点并告诉阿华的时候,他似有所悟地说,这应该是拜华为所赐。
他说起一段过往。
原来,阿华刚毕业进入华为的时候,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总喜欢就一个问题想出各种可能的方案,这也遭到其他同事的诟病,说他“浮躁”。
但幸运的是,不论华为的人才培养体系和领导认识层面,对这样的年轻人从来不会一味打压,而是给他提供这样的机会,让他在实践中去反思去体会,获得不断的成长。
领导对阿华说,你的悟性和想象力很不错,遇事再多往前想一想,而不要轻易发表观点,可能会走的更好。
阿华谨记领导教诲,开始从琐碎做起,通过一段时间的表现,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再后来,领导就有意无意地给阿华一些机会,让阿华把一些想法或创意落地。
让阿华倍感兴奋的是,他发觉自己在这方面确实挺擅长,通常领导只需要说个大概,他就能迅速领悟到对方想要什么,并且提前想好可能的问题和应对方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方案,受到了领导的鼓励和夸奖。
渐渐地,阿华对人和事的看法变得越来越客观而成熟,表现在他遇事不会轻易下结论,对一些从未实施过的想法也不会急于否定,而是做个系统的评估,并尽量将这些想法变成现实。
2、具有一定的开拓力,不找理由和借口
基于华为公司目标导向的管理风格和制度,整个公司洋溢着浓浓的奋斗氛围,这群人有着极度敏锐的嗅觉、强烈的目标导向、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和毅力。
这让在里面工作了七八年的阿华,养成了良好的做事习惯和责任意识。
在华为做项目的历练中,阿华养成了遇到问题迎难而上的作风,从不推卸责任寻找借口。
这也是后来离开了华为的阿华,在其他公司最无法适应的原因之一。
在阿华看来,很多公司的员工都太习惯给自己找借口了,例如——
拿不下这个项目?那是因为公司小,人家看不上啊;
业绩没达标?那是因为公众的消费升级了啊,谁也无法保证我们的产品像人民币那样人人都爱;
文案没亮点?那是因为公司产品本身就不太吸引人啊......
而很多公司的老板有时候听到员工的借口和抱怨,想想还是忍住不说了。
这一忍,就会滋生出更多的借口,同时更是挫伤了想要做事的员工积极性,到头来整个企业就像一座不温不火的“养老院”,留下来的多是混吃等死的“懒人”。
3、做事有条理,沟通能力也很不错
阿华在华为做工程师那几年,不仅擅于捕捉领导的需求,更擅长和客户沟通,洞察客户需求,从而根据这些需求不断改进和优化项目细节,受到了客户赞许......
各种能力梳理下来,阿华不禁感慨道:“从毕业后到华为这几年,我也真切感受到了自身的成长和变化,另外华为的文化很注重挑战与创新,这让我一直以来都有新的挑战可以突破,现在想想,华为真是教会了我太多,也让我成长了太多啊。”
三、
职业转型的本质是什么?
从我经手的大大小小咨询案例来看,如果用一句简单的话语描述,那就是:“每个人都只能在自己能力延展线上找到适合的转型方向,并且有望达成一次成功的转型。”
也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的能力不足或者严重匮乏,转型对他们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
例如:
某中学老师觉得日常工作压力大工资低,希望能够转型为心理咨询师,按照小时收取不菲的咨询费,并且每年的收入都能稳中有升;
某客服妹子觉得这份工作琐碎毫无成就感,天天和吹毛求疵的客户打交道,恨不能立即转型为职业规划师,给他人做出职业建议同时赚钱不菲的报酬;
某企业会计人员觉得天天和数字打交道很繁琐,憧憬着自由、文艺、有钱花的浪漫生活,希望摇身一变,立马变成一名畅销书作家,一本书卖出百万销量,然后一年出一本书,其他时间用来全球旅行;
某垄断行业的基层员工觉得工作实在没有新鲜感,除了稳定和看似的光鲜,收入并不高,巴不得成为旅行体验师,赏遍美景吃遍美食,票子什么的一点儿也不少拿......
——这些人的转型很多时候无法实现,因为他们只停留在“梦”和“想”的阶段,并没有一定的能力和资源积累做支撑,所以很容易出现“晚上想想千条路,醒来发现没有路”的困境。
而对于在华为历练了七八年的阿华来说,他的转型之路随着能力部分的挖掘就能渐渐浮出水面。
试想下,什么样的工作能发挥阿华之前的IT行业经验和背景、同时具有挖掘客户需求、和其他部门沟通、协助技术人员改进与优化等工作内容,并且充满了挑战与创新呢?
想必聪明的你,一定不难知道答案。
咨询收尾的时候,我还和阿华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包括找什么样的公司建功立业、需要关注公司的哪些文化和氛围、以及找什么样的领导,等等。
令人欣喜的是,咨询后的阿华还真的遇到了一个不错的机会,后来的他华丽转身,在一家IT创业公司做起了产品经理,他说,他很看好这家公司的发展前景,同时在这份工作中,他也获得了全新的成长和锻炼。
“我非常感激华为这个平台,”阿华和我们反馈说:“如果时光倒流,我依然会在毕业的时候选择这家企业;同时,我也想对初入职场的孩子们说,如果能进好平台,不要犹豫。因为大平台能给你带来的,远远不止光环这样简单。”
“天才不能使人不必工作,不能代替劳动。要发展天才,必须长时间地学习和高度紧张地工作。人越有天才,他面临的任务也就越复杂,越重要。 ”—— 阿·斯米尔诺夫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已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平台全面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