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郭老师的《相声大电影之我要幸福》,口碑和票房持续走低,失败已是囊中之物,不由想起之前的一篇旧文。
跟综艺电影有关,当时也是饱受批评,结果郭老师不知悔改,综艺玩坏了,改折腾相声了。
《欢乐喜剧人》,豆瓣评分2.5,1星打分占比84.5%,好于0%的喜剧片。
郭德纲“告别”相声舞台,有段日子了。
曾经嘴上总挂着“感谢我的衣食父母”的那位“非著名相声演员”,现在常年混迹于电视综艺节目,变得越来越著名。
可是,粉丝们翘首期盼的新段子,却始终不见踪影。
不过,郭老师领衔主演的《欢乐喜剧人》综艺电影悄无声息的出现在观众面前,也许,这部《欢乐喜剧人》,就是郭德纲酝酿已久的“新段子”,也可能是压倒综艺电影的最后一棵稻草。
一、声名狼藉也要影史留名的《欢乐喜剧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综艺电影没跟任何人打招呼,突如其来的跑到我们面前。之前,从来不知道电影还有这样文艺范十足的雅称。
综艺电影,又称综艺大电影、真人秀电影,脱胎于当下火爆的综艺节目,是一种以综艺为形式、以电影为传播媒介的新类型电影,是综艺节目的衍生品,属于粉丝电影。
郭德纲举着《欢乐喜剧人》的广告牌,请来了牛津大学毕业的“憨豆先生”,带着“五环之父”岳云鹏,开心麻花的“大春”,大碗娱乐的“一姐”张小斐和张泰维,还有脸红人不红的潘斌龙,大肆旗鼓的走街串巷卖力吆喝:
综艺电影,我们是认真的。
没错,认真而且努力,用心良苦的上演了一部烂片。豆瓣2.5分的评价,足以说明一切。
豆瓣分高的电影,不一定好看。但是分低的,一定难看。
其实,综艺电影粗制滥造的标签,早已深入人心,观众的愤怒随时可以爆发。这会想火中取栗,只能付出惨痛的代价。郭德纲的从影经历,无形中起到了助纣为虐的效果。郭老师可能不喜欢这个观点,就像我们也不喜欢这个“新段子”一样。
谁也阻止不了真相的水落石出,《欢乐喜剧人》注定在综艺电影走向末路的最后阶段,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也罢,声名狼藉也算影史留名了。
二、7天赚7亿的“纪录片”,意味着电影的自杀
王朔讲,都是人,谁比谁傻多少。
综艺电影妄想走捷径,抄近道,假装不知道,假装观众好糊弄,借着粉丝满地强硬敛钱,借着IP大热如此包装。观众开开心心进了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满嘴骂娘。
这算电影?确定不是收费综艺?观众的愤怒是有原因的,是被逼无奈下的反抗。
没办法。电视上免费的综艺节目已经让观众习以为常,不花钱看的乐乐呵呵,怎么放映地点一变,还得掏门票了。除了中间不插广告,有什么分别。没有分别。
于是,感性和理性都无法接受,不由自主产生了遐想,一群骗子。
综艺电影的问世,击碎了观众对“传统电影”的想像力,低估了观众对“电影”的认知程度。不是进了电影院就叫电影,进了厨房也不是什么都叫食物,还有垃圾和蟑螂。
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曾亲自求证,发现《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所谓的“综艺电影”,在电影局的备案是纪录片。纪录片不可耻,好看的纪录片多的是。可耻的是,把纪录片宣传成“综艺电影”,张冠李戴,愚弄观众,玩四两拨千斤,这就不合适了。
因为他们明白,纪录片和综艺节目,观众都没有养成掏钱去看的习惯。
反观综艺电影,巧妙的避开了陷阱,玩的风生水起。据报道,《爸爸去那儿》为了赶春节档,拍摄周期只用了7天,然而票房收益却高达7亿。
冯小刚在2015年曾开炮轰击:“这是电影的自杀。一部电影,5天或者10天拍完,挣好多个亿,让投资人心都乱了,他们只会去抢这种项目,不再有人去投那些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的电影。这让电影人心都凉了,今后还会有人去好好的拍一部电影吗?这种钱,很畸形”
第二天,相关网友发文抨击:“每一次貌似清高的他们都痛心疾首,某些他们认定的好电影票房为什么干不过很多他们痛恨的烂电影——发现了吗,他们的痛点还是票房,只能说明大家想拿票房的心有多急切,多贪婪。”
由此引发了业界的激烈争执,连“人民日报”都加入了战团,不过它挺的是综艺电影:“走进影院,‘拳头’‘枕头’‘噱头’背后,是电影类型单一和跟风严重;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拼凑的往往是‘创意欠奉’;画面再精美、特效再炫目,也让人‘脑补’不了故事的空洞。这样的情况下,与其花钱花时间去当‘小白鼠’,还不如选择自己熟悉,有一定品质保证的电影。而综艺电影,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预期。”
上面这番争论,发生在2015年2月6日---2015年2月7日。很明显,炮弹的落点是刚刚功成名就的《爸爸去哪儿》综艺电影。
现在看,冯小刚是对的。
在当时,《爸爸去哪儿2》和《爸爸的假期》还没上映,网友和“人民日报”立挺综艺电影的观点,无非是获得了7亿票房的《爸爸去哪儿》给他们打的强心剂罢了。
强心剂的药物构成是什么,效力能维持多久,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人民日报”敢把《爸爸去哪儿》说成“有一定品质保证的电影”,《小时代》表示不服。
综艺电影稳赚不赔,资方趋之若鹜,双方达成了漂亮的共识。
这种共识,是行业发展的畸形产物,是对观众无情的嘲笑。
虽然单纯用综艺包装电影的事未来很难再有,但不把符合电影表现的故事做到极致,依然我行我素,用千奇百怪令人发指的噱头作为卖点,观众的愤怒不会停止。最终的结局,只有分崩离析,无法重建。
三、讨论综艺电影能否成功,是件非常可笑的事
综艺电影,想成功,其实非常难。
它有一个大前提,首先要打造一档现象级的综艺节目。没有现象级的综艺节目作为基础,意味着没有巨量的粉丝和强力的市场认可度。当综艺转化为电影时(尤其是直接冠名),不可能得到资方的支持和观众的拥趸。
“欢乐喜剧人”的观众口碑和热议程度,明显与“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不是一个量级,离现象级作品的差距很大。
连续三年收视率和播放量的下跌,节目质量的稳定下滑,黑幕和槽点的频频出现,负面影响力无限扩散,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大,综艺转化为电影的成功率会越来越低。
第二,综艺和综艺电影在时间上的衔接要及时,一定要把握最佳时机。热点稍纵即逝,一旦两者相隔时间过长,就会产生许多意料不到的事情。
观众是水,综艺电影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喜新厌旧是观众的特性,改不掉的。
《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两部综艺电影,都是在节目最后一集结束后的一个月内上映,保持了足够的新鲜度,观众的兴趣点还没有大面积转移。
《欢乐喜剧人》这点表现尚可,第三季正在热播。而其他几档节目的综艺电影,上映日期向后推迟了几个月,甚至一年多,犯了致命的错误。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必须要有剧情,有原创的剧情,完整的故事情节,像“真正的”电影那样。
电影是件异常复杂的工作,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不出错,可能还有问题。出了错,没有问题才怪。得有被指责弹劾的觉悟。单一的节目复制,阵地转移,想再续辉煌,不如聊聊世界和平的事。
《欢乐喜剧人》从片名到故事核心,从头到脚,透着一股浓浓的“山寨”气息。
这股气息,恰恰是“欢乐喜剧人”官方授权引起的。看似授权冠名是个好事,其实是饮鸩止渴。因为“欢乐喜剧人”本身就是个很一般的综艺节目,某种程度等同于近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汇总。
泥菩萨过河,还想解救众生。太小看河了。
全民娱乐,是个伪命题。
我们不接受鸡汤,不接受洗脑,却接受无孔不入,毒害更深的娱乐,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丢弃了传统文化,失去了独立思考,沉浸在娱乐的酒池肉林中,这是我们追求的生活么。当全民娱乐的浪潮消退,作为主力军的综艺节目渐渐稀少,综艺电影还会存在么。
《欢乐喜剧人》还欢乐的起来吗。
观众的特性是喜新厌旧,资方又何尝不是呢。当市场出现了新的替代品,更火爆的电影类型。回过头看,讨论综艺电影的何去何从,如何才能成功 ,是件多么可笑的事。
没准比郭老师的“新段子”还要可笑。
压倒综艺电影最后一棵稻草的重任,靠的是《欢乐喜剧人》。
相声大电影的坟墓,则是《我要幸福》。
总是离不开郭德纲老师,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