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能拜读古典老师这本《跃迁》,如果说《财富自由之路》让我们明白了很多关于成长的道理,那么《跃迁》就是更成体系的指导我们该如何更有效率地去做。
樊等和高晓松在节目上掐架了!话说彼此都是文化名人,各抒己见很正常,但他们讨论的也正是我喜欢的话题,借着《跃迁》这本书正好可以梳理一下。
樊登:读书是是一件要命的事儿,读书可以帮你解决问题,所以看书吧!
高晓松:读书不能太功利,要品!
樊登回怼:你还是少读点儿历史书吧!
上述观点是我根据节目情况自己重新编辑的,表达的是个大概意思。现场氛围让人感到彼此的不认同。
我个人80%支持樊登,20%支持高晓松。下面讲讲原因:
问题一:为什么我们都知道读书好,但就是不读或者读的很少呢?--答案:因为当下,读书不是刚需。
问题二:为什么读书不是刚需呢?--答案:因为稀缺心态和思维带宽的限制导致的注意力缺失。
当人们的注意力不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时,它就不是刚需;而之所以人人都知道读书好,但却没有行动或是行动缓慢的原因是:当下,对他而言有更重要的事情亟需解决。古典老师在书中讲到:“穷人贫穷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解决温饱的问题上,很少有多余的“思维带宽”思考长远发展的问题,你总想着今天的饭有没有着落,哪里有时间思考什么是发展战略、儿女教育?如果说贫穷是一种“思维带宽”的稀缺,注意力资源就变得非常重要,如果你注意力稀缺,即使你知道要做些什么,也会陷入战术勤奋、战略懒惰的困局。” 那些从农村和菜市场跑出来的草根企业家,他们的特殊性就在于愿意改变自己稀缺心态(稀缺心态,又称“稀缺俘获大脑”、稀缺思维,是由事物稀缺形成的一种稀缺心态,而且这个过程是无意识的。当我们的大脑被稀缺俘获的时候,我们会专注于解决目前的稀缺状况,这样会导致两个现象:专注红利和管窥负担)和思维定势。在我们的一生中,资源稀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拥有“稀缺”心态,它将吞噬我们做决策时所需的那份心力。
当然,这种集体的思维带宽导致的稀缺心态和注意力缺失不是某一个人的情况,而是社会的发展阶段造成的,以前我们是小米加步枪的时代,讲的是技能、是模块,你只需在学校学习即可,专业化的知识配比前者的经验就能很好的应对发展的需要,同时,每个个体都在孜孜不倦的为实现小康生活而努力奋斗,所以我们没有强调过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概念,我们的重点还是打基础。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变化,之所以会出现得到、樊登读书会、混沌大学等知识付费的公司,其本质是赶上了社会发展的红利,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正在调整,每个人都有成长的需要,这里要变得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价值观的一次洗礼,所以我们看到不同时代的人具有不同分时代特征,这就是一代人和一代人的成长。刚需解决的是当下问题,成长和求知的需求浪潮已经袭来,读书终将成为个体的“刚需”,也是时代的“刚需”。
问题三:那到底该如何读书呢?--答案:由目标而定,为了成长、进步就“功利”地读;如果没什么目的,就按照自己的喜好闲情逸致地读。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功利性学习”这个概念,“功利性”这三个字看着很扎眼,也许你会问,怎么学习就变成功利了呢,学习不是应该纯粹的嘛,不好不好,杜绝功利,坚持纯粹!
如果你这么想,也许是对于“功利”这个词带有一些偏见,这里的“功利”指的是目标,没有目标的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但却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功利性读书让你更专注、注意力更集中。有的人会说,读书功利是一种低级的读书方式,这么看来,大多数人的读书都是高级读法,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经常闲散着看,不希望让自己费力,看了一摞书就感觉都懂了,就感觉自己升华了,就感觉自己进步了,就感觉自己精神层次上来了,当然,进步是一定的,但这种进步只是一种障眼法,很容易迷惑自己。通常,我们只是看了,却不一定看到,所以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没地儿找,别人一说都看过;只好感叹,你讲的真好。至于如何系统地、功利性地成长、读书,参见《跃迁》。书中系统地解答了这个问题,对于想进步的你也许会有所帮助。
以下是读书过程中一些单点问题的思考:
1、如何实现目标?--让目标占据注意力,并且想尽办法把目标变成刚需!
2、为什么以前强调努力,现在强调选择?--资源和价值观的丰富。
3、到底如何评判自己的优势?他人阿谀奉承的反馈,还是认知失调的盲目自信?--答案是:你愿意为什么付出,什么就是真正的优势。
4、如果让你选,你选择专注还是发散?--发散中专注,既保持了开发性,又确保了执行,但这种对立的思维存于一心并能收放自如,需要强大的思维张力来融合,思维的系统越开阔、越包容,我们看到的世界就越大。
5、如何简单明了的区分褒义的成熟和贬义的成熟?--一种是懂得了现实套路的成熟,一种是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成熟;前者闪耀于台前,受人推崇,后者隐秘于幕后,只有有心者才能发现。
6、好的方法都是逆人性的吗?--人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好的方法应该是反常规的,甚至是来自于当下这个系统之外的灵光一现。
7、为什么明知道读书好却不读?--不是“刚需”。
8、如何有效读书?--提问、整合、重新思考。提问即思考。
9、提问题重要还是给答案重要?--广义来讲,提问题比答案更重要。
注释:在一般企业中,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话:不要总是提问题,要找到答案。这样的要求产生的结果可能是你看到了一个问题,但答案主义让你不敢提问题,因为你不知道如何解决,所以你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成了抱怨和无能。一个问题提出来,大家其实可以一起探讨。久而久之,企业的问题少了,答案却多了,这是一个反常的现象,其结果就是直言者少,伪工作的小白兔多了,因为只需执行即可。这也许是一个执行效率高的成熟企业的真实写照,但需要警惕的是,这对于未来的创新发展埋下了一个隐性的不定时炸弹,且是一颗毒气弹,慢慢渗入企业和人心。
当然,这里也许有一个误区。对于上述“不要总提问题,要找到答案”其实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抱怨着提问,一种是本着解决问题的角度提出的问题。多数人讨厌抱怨很正常,但如果真是讨厌问题,那就是不治之症了。虽然俞敏洪在新东方建立了一种直指问题的体制,但其本人依然对于被人提出反对意见或是问题感到很难接受!
这里难以接受问题的误区也许是:我们把问题的矛头理解错了,如果你是一位领导,员工对于本部门或是本单位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问题,领导者就会不自觉的认为这是针对我嘛,本能的抵触。但其实,问题的矛头不是你本人,而是发展。我们总愿意在关联事物之间把自己夹入其中,这就是自我为中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