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近三更,窗外仍骤雨,先生不在旁,惜时熬夜醉。
拖拖延延好多天,假装自己已经忘了还有公号一事。所有曾经我引以为傲的特质,自我开始上班以后,就一点点土崩瓦解,譬如我积极、我向上,我坚持……我已经不记得多久没跑过步,最近一周连单词都懒得背,就更别提写文章更新公号…
每天上班下班回家做家务带孩子,基本晚饭的时间点,就已经累得想爬上床睡觉。胖了十斤,也是意料之中。
没有什么比自己主动卸下责任、卸下包袱更能感到愉悦自在,但同时也亲身实践,人一旦放松下来,局面失控的程度也定会让你始料未及。
我开始思考,曾经的我,是不是用力过猛,崩得太紧,把原本懒惰无能的自己伪装得过份好。以致于常常恍惚,与外界好评如潮的自己,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当二者存在差异,该如何判断孰真孰假?
很多人问过你“你是谁”?但你可曾问过你自己:“你是谁”?
面对他人的提问,我们似乎只能报上自己的名字及兴趣爱好,作以简单介绍。除此以外,我想不出更快更恰当诠释“我是谁”的方法。
解释自己,无非根据自我认知,或是基于他人评价。
面对自我认知,我们普遍是存在认知偏差的。《社会心理学》里有句话:”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别人要强。”这在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术语叫“自我服务偏见”,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看待自己,若取得些许成功,只会归因于自己,若是失败就归咎于外界。
无论你多么谦虚,在你的内心深处,定会认为自己某一方面比别人强。可能你会反驳:“我不就是自信点嘛,何错之有?自信总归好过自卑。”自信没错,可问题在于,越来越多的人,越发不自知的自信过头。我见过其貌不扬的人非坚称自己魅力无边。我见过能力很差的人总试图说服自己说服他人自己不过是还未遇到伯乐的千里马。我见过一部像样的作品都没有只是喜欢写作恰好有几篇文章被转载了推上过首页了就敢自诩自己是新锐作家…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比一个瞠目结舌。
自信与自负本质的差别,在于会不会懂得自省,很遗憾,很多人并不具备这一能力,包括我自己。有人用自负自嘲以示存在感,有人以自负掩盖自卑感。无论哪一种,都并不会让人感觉舒服。人最可怕就是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
我们空有一双深邃犀利的眼睛,可以洞察世间万物,独独无法看到自己,即使后人发明了镜子。透过镜子,我们也只能从一个相反的角度审视自己。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别人的评价呢?
老生常谈,不能活在他人的眼光里,不要活在他人的评价里。这样很容易受到影响,造成过分自卑或狂妄。对此我曾也深以为然。现在却不以为然,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未必就不会过高或过低地评估自己。作为群居动物的我们,很难摆脱活在他人评价里的怪圈,真正能完全不在乎外界声音遗世孤立的活着,能做到如此境界的人,少之又少。
面对外界的评价,我们大多数人持排斥反应。好的评价,我们只会过份怀疑:“哪有?蒙我呢?都是套路,要么阿谀奉承、要么不怀好意。”面对不好的评价,我们只会下意识的反驳:“你懂我?你了解我?呵呵,我特么都不了解我自己。”
我们坚信,世上不可能有人能比自己还了解自己。社交网络的发达便利,让我们深知,我们所呈现出来的,不过是个扬长避短的自己。所有的不堪也好、努力也好,都深藏心底,只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因此,别人的评价,无论好坏,绝壁只是片面。
诚然,别人认识的显然是不够全面的你,而当局者迷,你眼中的自己真的就彻彻底底?
究竟别人眼中的你,和你眼中的自己,哪一个才是真的你?你靠什么来笃定自己的判断?
年少如我当年第一次离家求学,父母把我托付给我远在他乡的亲戚,千叮万嘱放心不下:“请多关照,这孩子自卑内向。”我当时暗自在心里嘲笑,不屑父母对我不实片面的认识,在我当时的认知里,笃定自己活泼外向像极了即将脱缰的野马。
十几年过去了,我才渐渐领略到父母评价的威力。我曾以为,七八岁才回到自己父母身边,与他们朝夕相处不过区区十年,他们永远不会了解我胜过我自己。然而年近三十的我才发现,父母当年的那句话,一语成谶般概括了我近三十年的个性。无论后来我如何努力改变伪装,都无法摆脱“自卑内向”的事实。
早前我曾在自己的朋友圈发起过一个提问,询问熟悉我的朋友对我的评价。不出意外,各种“勇敢、乐观、强大、坚韧…”之类的溢美之辞。我常常还会在微博或是公号后台收到个别小粉丝大段大段的留言,内容大致如何喜欢我,如何受我感染云云。
这些评价,虽能满足我虚荣心、让我感动。但更多的是,让我无比惶恐,怀疑自己是否面子工程做过了头?因为在我的自我认知里,压根没有她们口中的那般优秀。
骨子里的自卑,无论我做得多好,都无法发自内心认同外界的评价,先入为主的观念,让我认为我所有呈现出来的好,不过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不过是为了向外界示好,那个“优秀”必定是个假象,那并不真实。
我所认为的我,就只是个自卑、懒散、虚荣,愚蠢没脑子的人。这不是谦逊,这就是发自内心无法摆脱的逊。
撇开那些典型的阿谀奉承和尖酸刻薄,所有理性中肯的评价我们都该学着接受,别人说你好,可能是真的好,不必自我怀疑。别人说你不好,那你呈现出来的状态一定就是不好,别总自我感觉良好把所有负面的评价都归结于诋毁诽谤,再在心里翻白眼“你懂个蛋”。
他人的眼中的你,未必全面,未必透彻,但我粗浅的认为,别人眼中的你一定是最客观,最接近真实样子的你。
很有可能你就是丑、就是穷、就是无能,但你无法接受,一句“你不了解我”就完美逃避面对事实。
外界的评论并不是洪水猛兽,它未必能诠释你、定义你。但它不失为是一种正视自己的有效途径。
当自我认知与外界的评价发生偏差,有对比才能及时修正,当外界评价过高,我们调整跟上,不至于因为表里不一而不安,当外界评价过低,我们该深刻反省究竟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其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可能仍然无法发自内心相信我就是他人评价里的那个我,但我愿意为此努力,继续维持好积极正面的假象,哪怕是假象,那可能是于自己而言,相对最理性、最中肯、甚至最接近完美的一面。
我们常常在遭遇非议时给对方扔出一句:“你谁啊!”其实,在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who do you think you 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