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年上半年定了1000场讲座的目标,当要真正落地,特别是听到一位朋友要我去他村里给乡亲分享演讲的时候,内心竟然特别紧张、特别忐忑。
我要讲什么?
一开始,我又发挥我搜文的特长,开始找——乡村改造、社区营造相关的文章,找出几篇很棒的文章,给我很多的素材。
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基于我的工作和我的专业,我很难驾驭乡村营造这样的主题,我只是一个乡村建设的观察者,我不是一个参与者和建设者。
但是还好我和乡村有所链接,我来自乡村,家乡温州的乡下小村正在改建,这也让我有极大的热情观察身边乡村的变化。
在慈济的十多年,以及看了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的介绍,我脑子里开始有了一个方向——讲人,所有的事都是人做出来的,再者讲我自己,讲我自己所看到的人,讲我所了解的乡村建设的历史与今天。
【一】我与我的观察
(1)我的故事
从茫然、不自信的乡村小孩,慢慢变成一个阳光、自信,充满活力的社会人。虽然忧心于时下的社会价值、环境、教育等问题,但始终抱有热情去建设。
改造自己,提升自己,体认作为一个公民,除了个人与家庭的安身立命之外,作为社会人要扮演的角色。而这样的过程,其实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在经历和实践。
(2)我的观察
因为富阳访视,和这里有了不解之缘。看到青山绿水背后的经济落差,乡村的空心化,以及乡村文化的缺乏。(重点展开)
这样的现象,是国内一个普遍的状况,以老家吴山村为例,只要家中有劳动力,经济虽不及富裕,生活倒也不错。但村民的精神状态,或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对比晏阳初、梁漱溟等的研究,百年间又是一个轮回——村民教育(成人)缺乏,组织建设停滞,公共意识不足。
但是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国内外,对于乡村的改造与提升,都已经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样板。乡村人文软件的提升,也有赖于硬件的改造,藉由公共空间的增加,逐步凝聚乡村有识之士的力量,同时吸引一部分人回流。
【二】江洲村的实践
富阳新桐乡江洲村(桐洲岛)海岸线皮划艇俱乐部与觅石小屋,产业与人文建设的探索。
^觅石小屋外临河的休闲空间
^觅石小屋内景,石头画,茶席,另可做扎染教学等
^觅石小屋内景
【三】乡村建设的思考
1,在地产业的进一步协同深度发展(异业结盟),在地农产品——在地餐饮——旅游/文创——在地堆肥/环保回收。
2,乡村文化载体的建设,有形的乡土建筑(在地特色)与无形的文化空间——流动图书馆/书屋,读书会,(产业/农业/手工等)技术交流会
3,孝悌的回归,组织在地NGO(或已有公益机构分支点),关怀周边长辈与弱势人群,关心儿童教育(生活与品格)
4,愿景:打造健康、环保、人文、可持续发展的山水桐洲岛,大爱桐洲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