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结了婚还没有孩子的妇女,如同任何正处这个人生阶段的年轻男女一样,碰见亲戚朋友,往往会被问及“什么时候要孩子啊?要抓紧了哦。”所幸大家都是善意的关心和提醒,还没有人追在后面,要求什么时候之前我非得得抱出一个大胖宝宝来,我也没有太被这些询问困扰。
我不是一个讨厌孩子的人,相反,我对孩子还有挺多期待的。比如,希望是一个女孩,希望她有跟我一样倔强要强的性格,希望她聪明健康,希望她有趣,希望她身上能映照出上帝的美质。但是也和很多正处这个人生阶段的年轻男女一样,我对养育孩子这件事充满了焦虑。尤其是听同事说起,“宝宝又生病啦,凌晨2点送去急诊,早上回来还得接着上班”,“儿子在学校又惹祸啦”,“幼儿园老师给家长布置了美术作业”。而新闻和社交网站上,铺天盖地地写着婚姻和生育对女性职业生涯的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我知道所有的这些全部都是事实,恐惧之心就一天胜过一天。
如果说,生活上的不便,身体上的劳累尚可忍受,有些焦虑会让人更加难以承受:孩子的同学都在加班加点上补习班,我的孩子要不要也去上?不去上担心孩子落后,去上经济负担大不说,也不忍心孩子小小年纪就过度劳累。孩子的老师对学生偏心怎么办?孩子的班级里产生了攀比穿戴的风气怎么办?总的来说,就是,社会风气就是这样的,我的孩子能怎么办?
有一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大概又谈起了养孩子和自己的工作、生活时间怎么平衡的问题。这个朋友当时儿子正在上小学,他的工作特别繁忙,生活规律紊乱,经常出差,他的妻子据说工作也很忙,他们和孩子的爷爷奶奶同住。让我觉得很惊奇的一点是,这样的一位父亲,竟然和儿子的关系特别亲密。他年轻时是个摇滚青年,把儿子也培养成了一个摇滚宝宝,从儿子还抱在手里的时候起,他就会把儿子揣在胸前的背篼里,一起去听草莓音乐节。我问他工作那么忙,怎么陪伴孩子的。他说除了父母,其他人也会帮忙。有一次,他要出门办事,家里没人管孩子,他就开车把孩子送到了住在附近的一个巴哈伊社区朋友的家里,那家人的孩子是儿子儿童班的小伙伴,两个孩子就开心地玩了一下午,他自己去办事,等办完回来顺路把儿子接上。委托朋友帮忙暂时照管孩子其实是件很常见的事,但他说起的这个简单的例子却好像提醒了我什么。
首先,这和请一个小时工来照看孩子(就像外国常见的baby sitter)不一样,雇人来照顾孩子,仅仅是解决了父母的麻烦,在这种情景下,孩子是一个需要处理的麻烦。但在我朋友的情况里,朋友不仅帮助父母解决了燃眉之急,对于孩子来说,这也是他们自己的一场社交,孩子非但不是需要被动解决的麻烦,反而是这个下午的主人。
其次,这提醒了我,父母养育孩子虽然肩负着很重的责任,但他们并不是孤立无援的,也不是只能向自己的父母求助。有一句非洲谚语,叫做“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
我特别喜欢这句话。这并不是说,我们只有在自己时间不够、精力不足的时候,才需要其他村民帮忙,而是一个孩子,他的成长天然地需要周围的社区——即使有一个全职在家带娃的爸爸或妈妈,再加双方四个老人,他们仍然需要社区——孩子既是我们的孩子,也是上帝带给这个世界的孩子。新手爸妈需要老手爸妈一起建立初为人父母的信心,需要老手传授经验,孩子需要自己同龄人的社交网络。更重要的是,当面临着“社会风气就是这样,我和孩子怎么办?”的这种困惑时,孤独地战斗是不可能坚持到底的,而有一个坚定支持、秉持灵性原则且互动活跃的社区,情况就无疑会变得不一样。当孩子在学校面对着攀比穿戴,但孩子所有亲密的小伙伴都以“用诚信忠实之花冠美饰额首,用敬畏上帝之华服装扮心灵,用绝对诚实美化口舌,用礼貌之衣裳装饰身体”为荣;当孩子在学校或幼儿园看到个别老师奚落孩子,但他的家人、朋友和朋友们的长辈们都真正承认“人生来高贵”。他们不仅仅在儿童班里学到美德的名字,更在家庭生活中、社区生活中看到这些美德是怎么活出来,如何带给了社区里的人们美好的生活,那他们就更可能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选择过一种趋向完美的生活,更进一步地得以去感染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正在为养育一个孩子而焦虑,那我们不妨一起,从建设一个村庄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