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6,妻子学校举办年会,作为幕后策划人,她准备了你画我猜的节目,我作为家属,在台下品着美食,观看节目。
五个人一组,三个外国人两个中国人。
主持人向1号选手出示词语,1号选手看完后,向2号选手做了两个精彩的表演动作:①捂着嘴巴笑;②边笑边拍自己的肚子。这喜感的画面看的观众都哈哈大笑起来,作为第三视角的观众,我能猜得出来这词差不多是“捧腹大笑”,游戏结束后经与妻确认,得知是“哈哈大笑”,但是意思基本接近了。
游戏继续,2号选手向3号选手传递的几乎一致,随后,转折点发生了,3号选手为4号选手表演时,虽然也在拍肚子,但去掉了“笑”的表演,看上去更像一个大胖子在无所事事的挠肚子,另外还丢掉了捂着嘴巴笑的动作。随后可想而知,尽管4号选手为答题者的5号选手精准描述了3号选手的动作,但5号选手猜测的结果已经风马牛不相及了。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人中的一些现象:
2号选手。我相信2号选手应该读懂了1号选手表演中的“核心点”,就是太好笑了,笑的我合不拢嘴,笑到我捧腹大笑。
3号选手。丢失了两个重要的元素,拍肚子时没有笑,丢掉了捂嘴巴笑。
1号选手。虽然过程中3号选手失误明显,但1号选手在表达“哈哈大笑”的意思时,使用捧着肚子的动作,难免会让人理解为“捧腹大笑”,在表演上,1号选手没能把握住边界,给了过多的信息反而误导了2号选手。
故事讲完了,来说说对我的两点启发,①需求调研;②用户画像
一、需求调研:
做产品时,有很多产品评估的机会,很重要的一些机会来源是销售的反馈、甚至用户直接的反馈。从刚才的例子为听取反馈提供两个idea:
虽然这个销售很厉害,但难免在传递的过程中,丢失了重要信息。
即便我们和直接用户做沟通,他心理有一个需求的想法,但很有可能由于自己认知、表述的原因,从而导致词不达意。
那么一个做需求调研时,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最接近事实呢?我觉得以上几点的做法都是可取的,但可以思考的更深入一些。
跟销售等需求二次转述者沟通时,要警惕,不可照单全收,在他转述完需求时,问几个为什么?有什么价值?需求的背景是什么?然后再吸取下来。
跟需求提出者直接沟通时,要去抓住用户的动机是什么?他急迫的心理诉求是什么?
产品经理要有同理心,用自己的生活经验、阅历去以己推人,将自己放到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他的意图究竟是什么?再给出自己的结论。
二、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有多个维度的,维度越多、每个角度越准确,就越能准确的刻画出这个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