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季,是旅行季。
只要一言有机会,我立即拉起随时待命的双肩背包,说走就走。6月6日中午,吃完一份热气腾腾的西贝羊肉莜面汤,我擦擦汗再擦擦嘴,接着就去赶火车。
目的地——苏州!
苏州是个小家碧玉的城市。说她碧玉,人家确实有两把刷子,电子产品、精密仪器,从产品到产量,全国领跑第一。不过,细腻的城市人文性格,副作用是气量有限。
苏州不是省会城市,西安没有直达苏州的航班,高铁成为最方便的大交通。不过意外的是苏州高铁候车厅,只有两个字母四个候场区。
另外,苏州城没有共享单车,只有一种城市公共自行车,需要交押金才能使用,大街小巷鲜有出现;苏州地铁站的自动售票机只接收现金;苏州的出租车司机听我客气几句夸当地经济基础好,立刻接过来说:那当然!你们北方就差了太多……
6月7日是周一,也是高考的第一天。吃完早餐出了门,从过街天桥上俯瞰城市街道:高架桥上千军万马闯荡江湖,两侧的辅路倒是闲散时光。
拙政园、狮子林、苏州博物馆、平江路……这些我预定的景区一股脑全都集中在娄门路这一带,如果早知道……没啥没啥,好着呢好着呢。
苏州的东北街和我国黑土地的大东北并无瓜葛,大概完全是按照城市方位起了这个名。这条街道窄窄小小,没有轰隆隆的旅游大巴和公交车,比较清静,两边店铺尽是一些简陋的服装裁缝、小吃、古旧二手物品等,偶尔可见一些居民的院落,门牌号码旁边的二维码不知道有啥公开信息。
在东北街上走了不到十分钟,就到了拙政园的大门口。如果沿着道路继续走下去,前面就是苏州博物馆,两家紧挨着。
自从上次在北京的恭王府没预约扑空一次,我的计划性立即上升了好几个等级。这次刚订了高铁票马上就在微信公众号上预定了拙政园门票,顺便看了看公众号上的景区讲解,还挺不错滴。
出门看景前还是要有预习才好。但是没有身临其境之前,让我去逐一听以上的讲解,那是绝无可能的。既没有那份耐心,也没有那种想象力。我受不了就事论事的去做参观准备,但是愿意提前预习一些方法论之类的资料。
这就好像提前先听老师讲几道例题,知道了解题思路和技术,然后跃跃欲试,特想去实战检验练练手。
五百年前的拙政园最初的设计风格很清淡:有池有竹,大片的水域安排在园子中心,挖池的土堆成小山,再稍加一点点简单的建筑。有茶有酒的时候,和朋友席地而坐,吹着小风高谈阔论。春天看花,夏天听蝉,秋天闻香,冬天赏雪,谈诗论道,梅兰竹菊,那是知识分子文人雅士(必须是考不上功名或者官场失意者的那种)的高洁志趣。
当年给园子起名“拙政园”的王献臣就是这样用各种方式表白:我没本事在庙堂里风起云涌搞事情,就修一个园子种菜浇花,把一日三餐当作政务理清就好(筑室种树,灌园鬻【音:予】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拙政园最早是在大弘寺的基础上改造修建起来的,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后来的园主不断进行二期工程、三期工程……原先的野趣、旷达、疏朗、田园风格慢慢变成节奏感强烈、绮丽精致,成为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华丽凝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家们普遍认同和感动的精神家园。
现在的拙政园由东向西,以两条南北走向的长廊为界限,分为三个部分。
东区:天真烂漫,朴素自然。还保留了一丢丢文徵明笔下的疏朗大写意。
中区:不计成本,精雕细刻。多少装修经费砸进来都不够用。
西区:诗赋酬唱,雅趣十足。你一定要去试试高科技的蓝玻璃。
拙政园东区:大家对“疏朗”这个词怎么理解呢?起初我很奇怪为什么各种介绍拙政园的解说词里都会不约而同的用到这个词,直到走完整个园区,我才算是对这个词所表达的意向有了一些认识。
兰雪堂
刷了身份证一进拙政园那个典雅又气派的大门,就步入拙政园的序言部分,一个小小的庭院,算是兰雪堂的前院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文化遗产证书文件,被制作成石头纪念牌,含蓄又显眼的站在院子正中间,背后簇拥着一组假山盆景搭建的微缩园林小景观。
兰雪堂,一进前门,厅堂正中间摆放着1972年苏州自己生产的漆雕屏风——一幅如同墙壁大小的拙政园俯瞰平面图。我能记住它的生产年份是因为恰好和我的年龄差不多。凑近看了看,黑漆漆的底色上,描画着亭台楼阁,水榭池塘。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此时的我对拙政园还一无所知,实在看不出个所以然。然而待游览结束,终于对各个区域知晓一二,我又专门花了一些时间再次回到兰雪堂,仔仔细细重新看了一遍这幅漆雕图,复习一番刚才的路线和一路景观;再退后几步看全景图,节奏流畅荡漾,赞美不尽,这是后话。
漆雕屏风体型巨大,几乎占据了兰雪堂的主要空间,因此房间只在两端简单摆放了一些木椅等明代家具,墙壁上悬挂着四块大理石小屏风装饰,很有格调。说到格调,最近两年连续装修了两套住宅,其中一套面积不小,与山相邻,我对于房间格调有了突飞猛进的研究兴趣。
那么,今天的游园,就定位为一次高水平房屋格调学术交流吧!
缀云峰+联璧对石
小时候写作文,老师的评语非常制式化,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一句——开门见山。这个意思在苏州园林的高水平房屋布局中,屡见不鲜。抬脚跨出兰雪堂后门的门槛,一座形如云朵的假山赫然立于眼前,名叫——缀云峰。
缀云峰旁边还有一对太湖石,名字好听滴很,联璧石。十几年前我曾经跟旅行团去华东游,一路上听导游不停的讲讲讲,其中说到了太湖石的四个特征,只记住了三个:瘦、漏、透,还有一个到底是啥呢?搜索一下,原来是——皱!
信息量越大,越轻而易举可以获取,人的手脑就变的越来越迟钝和懈怠,甚至连最简单的信息搜索也变得拖延至无期,太可怕了。
芙蓉榭
榭,是中国古代园林里特别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临水而建,一般用于赏花(荷花)赏鱼(金鱼)赏影(倒影)赏秋香。没错,在水榭里品茶、观景的大都是公子、老爷们,这是我个人的直觉。
被称为中国园林之母的拙政园,处处极尽巧夺天工之风,点点滴滴都要带给观赏者玩味之余味悠长。放到竞争激烈的今天,没准看到留园、狮子林、藕园啥的,也会有一种始终被模仿,就怕被超越的复杂心态。
那么,芙蓉榭到底有啥创新亮点呢?
那就是四柱之间悬挂的装饰花罩(镂空木雕制作),这样无论身处水榭里外,远眺近赏,四周风光自然而然都会被收纳在水榭的花罩框内。这也是钟爸爸口头边常提到的“框式构图”。
天泉亭
拙政园的前身原本是一座寺庙,叫做大弘寺。寺里有一口井,忘记这口井有啥来头,总之就是特别值得珍视的意思,于是就在井外修了一亭子,名叫天泉亭。
天泉亭很灵动,飞檐翘角使劲的翘啊翘啊,恨不得翘到天上,好像一只展翅起飞的鸟。从外面看亭子有两层,走进去看实际只有一层,二层化作很高很高的顶而已。
复廊
拙政园的东区和中区的划分是靠一条长廊,名字叫做复廊。复廊蜿蜒绵长,如果有兴致从一端走到另一端,会看到二十多扇镂空窗户,每扇格架设计皆不相同,冰裂纹、水波纹,,,各式各样。江南人追求千变万化,拒绝统一模版的心劲表达于此。对此我表示很赞同,很钦佩。
移步换景,经常会用在此情此景,我对此无知无觉,压根没有细细品咂窗外的景致,倒是简单瞧了瞧长廊镜框里悬挂的文徵明31景图的部分画稿。
拙政园中区:前往预警,一大波高能量建筑景观和对联、牌匾将高密度出现!
倚虹亭
紧挨着长廊有一座倚虹亭,意思多半是倚靠着彩虹的亭子吧。这里说的彩虹,应该是那条长廊。倚虹亭是半亭。
这里比较适合大家闺秀小姐姐们在仆人的陪伴下观鱼赏景(纯属个人直觉)。
北寺塔
为什么我说倚虹亭适合小姐姐们逗留呢?因为这里面积不大,小巧玲珑,没有几案,也就不用突然诗兴大发,挥毫落纸嘛。小姐姐在这里摇着扇子看着近处的池塘,稍远处的小桥,更远处的北寺塔。读读西厢记,发发心向远方的呆,美滴很。
对了,这里所提到的北寺塔并不在拙政园里,而是在两站路以外,那里有一个地铁站。第二天我就是从北寺塔站下车,步行到拙政园隔壁的苏州博物馆参观。
北寺塔虽然不在拙政园里,但是被设计者拿来主义借景发挥,和倚虹亭隔水望,形成对景,妙啊!写到这里我不禁抬起头看看阳台外的秦岭山麓,雨后青翠欲滴,层层叠叠由远及近的树木颜色深浅也各是不同,与我这一方角落也成对景。
梧竹幽居
这是一座比较少见的正方形亭子,也紧挨着东区与中区之间的长廊。
明明是方亭,却开了四扇圆洞门,其内涵寓意可以用天圆地方什么的理论滔滔不绝讲很多,当然这种方圆结合的造型确实很棒。难怪中国古代画家愿意去做园林设计,而绝不肯去设计宫殿,等级戒条烦死人。
园林可以成为诗画之外另一种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等等想象、发挥和表达。雅致而有趣,完全可以总结到中国传统艺术的范畴中。从这一点来理解西方美术史将建筑纳入他们的教科书中,就能想得通了。
梧竹幽居的对联也很有趣,文徵明书法:爽借清风明借月,洞观流水静观山。
按照设计者的意图,围坐在方亭中心石桌旁,透过四个巨大的圆形镜框眺望远方,分别可以欣赏到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观。如果你要逼问我苏州的冬天又不下雪能看啥,我就只好按照讲解词标准答案回答你:看房檐吊挂下来的冰柱。
待霜亭
一听这个名字,就可以想到待霜亭是秋天赏景的最佳地。没错,待霜亭修建在一座小土坡(估计是挖池塘的土料堆积形成)上,土坡种植了高高低低、远远近近的橘子树和枫树。秋高气爽之日,这里肯定是一片暖色调。
待霜亭三个大字的牌匾,仍然是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书法展示。
雪香云蔚亭
呼哧呼哧,我从待霜亭上上下下走了几十个台阶,就又到了一个新的小土坡巅峰,这里是整个拙政园的制高点,也是最中心。眼前出现一座长方形的亭子,上面挂的牌匾——“山花野鸟之间”,正在纳闷,发现方亭里还有一枚“雪香云蔚亭”牌匾,哈!这就跟解说词对上了。
好吧,江南的冬天也有雪,而且这雪还有香味,全靠丰富的想象力。
方亭对联内容非常熟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简单直白有哲思,写在这里要加分。仍然是文徵明书法。
荷风四面亭
中国园林里绝不可能没有水域,不仅要有水,而且表达形式尽可能要多,水面变化一分为二,水中假山环绕,飞瀑流水哗哗哗等等都是各种玩赏水的标准方案,但是其中没有喷泉。
荷风四面亭,位于拙政园中区面积不小的湖泊之中,算是一个湖中岛,有一条小径与陆地相连。站在亭中环顾四周,三面环水。亭子上悬挂的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远香堂
远香堂是拙政园中区最隆重、最豪华的接待厅(以前拙政园大门开在中区),那时候但凡园子里有重大宴会,都会在这里举行。如果曹雪芹确实以拙政园为蓝本写下了《红楼梦》,那么从这里就一定可以找到红楼遗迹。
远香堂面阔五间,三进深,四周有一圈回廊,在多雨的江南非常实用。说它绮丽豪华有很多原因,我认为其中之一这座建筑的四壁皆为落地玻璃窗,而并不是常见的固定墙壁。这样的好处是,落地玻璃窗直接可以命人拆走变成豪华观景亭,放眼望去,四周春(绣绮亭)夏(荷风四面亭)秋(待霜亭)冬(雪香云蔚亭)尽收眼中。主人站在这里遥指各处之精妙典故侃侃而谈,宾客听得出神入化,吟诗作赋,琴棋书画,这个格调,啧啧啧~
我看远香堂简直就是古典版的多功能厅嘛!
多功能厅里面十分绮丽,开阔的空间没有一根柱子阻挡视线。笨重的清代家具摆放其中,不厌其烦的镶嵌雕花,华丽繁复。还好此时有一组插花作品赏析,精巧的瓷盆和纤细的花枝调整了室内沉闷的气氛。
远香堂大概是太有名气了,如果想把所有优点和高光时刻都凝聚一起展示给人看,最谦虚最高调的方案就是对联,于是这里有一副最长的对联,好像是一边就有80余字的样子。
玉壶冰
写完远香堂,高峰论坛的第一回合似乎就过去了,接下来就简单提一提其他。
玉壶冰,窗户与地面都是统一的冰裂纹。
小飞虹
其实是个非常重要的景观,开篇即有图有真相。
现在的小飞虹已经发展成廊桥,是观赏水景最佳去处。如果莫奈他老人家当年来过中国,也许会考虑要不要在他心爱的睡莲公园里再修一座中国桥。
站在桥上观赏拙政园的水面,有聚有散,聚散两依依。懒得啰嗦了,就这样吧。
小沧浪
就在小飞虹旁边,我在这里启动黑白模式拍了几张照片还挺喜欢,可惜更新手机时搞丢了。
香洲
不知香洲取名是否有谐音“舟”的意图,我们中国人就是这么喜欢谐音。
江南的园林必有水,如果有条件,水中就会有石船枋。拙政园里有,下午去狮子林也有一座。回想起十几年前陪父母去虎丘,清清楚楚记得那里也有一座。
拙政园的香洲,近看有点难以理解竟然是座石船枋,不就是亭台楼阁大组合吗?隔着荷花池再去看,越看越有滋味。
见山楼
见山楼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座建筑,因为~因为它很像一条龙。从前看,有龙头、龙须、龙身上有鳞片,从后面看还有龙尾。
龙头不用多解释,下图那个二层楼就是了,头山还有犄角;
龙须就是伸出去的曲桥,我很高兴我还能记得住;
龙鳞是指二层楼窗户的图案……哈哈,我也不知道这些是后来误打误撞还是别有用心设计出来的,不过我更相信是前者,无心插柳柳成荫。
见山楼曾经是太平天国李秀成的办公室,一楼还当真布置着当年的几案家具。绕到见山楼后面转了一下,据说那里有一条可以逃跑到土坡上的小径。大佬就是大佬,居安思危,都会给自己留条后路。
拙政园西区:这里又叫补园,这里有我最喜欢的倒影楼和高科技蓝玻璃
曲廊
曲廊是划分拙政园中区和西区的分界线。和复廊相比,不仅蜿蜒曲折,还有高低起伏,浅尝低唱,极为优雅。
倒影楼
2007年夏天我曾经来过一次拙政园,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在这里拍过一张照片,戴着遮阳帽,推窗的样子。这个画面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总惦记着翻翻相册,看看到底是梦境还是确有一图。
倒影楼里有什么呢?有一圈回廊;有郑板桥的竹子(藏在暗中,不易察觉);有文徵明和他的老师的画像,古人都长得差不多;有来来往往拿着喇叭讲解的导游,每个人居然讲得都还不太一样……能记得住的就这些了。
戴上耳机打开降噪模式,过滤掉身旁的嘈杂,仔细端详水中的红窗灰瓦闪闪烁烁的倒影,和着水里影影绰绰的植物曼妙舞蹈,隔着绿汪汪的池水看曲廊,就会理解一点为什么那时候的文人那么喜欢格物。
卅陆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
标题用了两个名字,原因是从外观看是一座厅堂,里面其实一分为二。一半归男主人招待男宾客,纳凉;另一半归女主人用,功能是暖房。
咱先别纠结纳凉和暖房的功能,首先要赞江南才子读书多,有文化,早早就有尊重女性(才有河东狮吼的典故)的理念。
其实这种一室分为二的建筑格局在江南园林里倒也不足为奇,室内一般用这样的木制花罩做成软隔断,象征性的分为两个区域。两个区域的家具摆放、工艺装饰,同一系列,但有差别。
卅陆鸳鸯馆当初修建时,蓝玻璃是从德国进口,因为时间比较久远,现在已经有部分缺失。选择这样的蓝玻璃应该有很多原因,但是我最感兴趣的是透过蓝色玻璃向外看去,初夏的暑热顿时荡然无存,我的眼睛所见之处,皆为皑皑积雪。太神奇了!
与谁同坐轩
小轩窗,正梳妆。这句词当年给我留下非常美好的画面,
与谁同坐轩,这个名字有点小清高,有点小孤傲,有点小情调,基本上就是现代版的非诚勿扰。
喜欢这个名字和字体。
能不能复制一个放草堂?
好啦好啦累死了,不想再多啰嗦了,就写到这里了。
拙政园文创雪糕一枚,只看没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