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樊登读书会,介绍一本书叫《掌控习惯》。在解读中,樊登说到:其实我们每一天的行动,都是由一个又一个习惯组合起来的。当生活中充满了好习惯,那么一天的效率总不会太差;但如果我们有很多坏习惯,那么一天下来总会显得碌碌无为。
举个简单的例子,关于早起这件事情。如果养成的习惯是,按下闹钟之后立即起身下床,那么早起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但如果你的习惯是,按下闹钟翻身继续睡5分钟,那赖床的时间很有可能,从5分钟延长到1小时那么多。
因此,从细小处着手养成一个又一个好习惯,对于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
同时,当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时间和精力都在被无情地碎片化。想要有效地利用起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提升,养成好习惯更是至关重要。一套完整的好习惯体系,会让我们做好充分地准备迎接碎片的到来,而不至于在等车的时候只能发呆或是刷抖音,却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那么,碎片时间的利用都需要哪些好习惯的建立呢?日本作家小山龙介的《碎片化学习——如何利用每一点空余时间自我提升》,就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全面的解答。
《碎片化学习》通过工具、时间、考试、习惯、环境、语言、职业7大板块,给出了89条非常具体落地的习惯养成小贴士。每一个小知识点看起来都很简单易行,但如果把这些习惯叠加起来,就能够让效率成几何级增长,真正利用碎片时间有效精进。
这本书的作者小山龙介,在整理方面非常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还著有《整理的艺术》系列书籍。其实,关于整理技能,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规划,这也就是碎片化习惯养成的主要心法。小山龙介将整理术中的核心要点,运用到学习工作中,帮助大家在互联网时代,真正实现自我成长。
《碎片化学习》在每个习惯小贴士讲解的过程中,并不是生搬硬套,或是将一个行为强加给读者。在表达观点的过程中,作者非常重视读者对自我的充分认知、强调学习的底层逻辑,最后才是小技巧的提炼与分享。
1、对自我的充分认知
在《碎片化学习》中,提出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键”,也就是如何激发自己想要学习的欲望。
书中给学习键做了四个分类:
好奇心型——学习是为了产生更多更好的创意;
理论派型——学习是为了获得新的知识;
满足他人期待型——学习是为了让他人感到欣慰高兴;
宅男宅女型——学习是为了打消无知的焦虑。
其实,这四种学习键,并没有好坏之分。作者强调的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设定学习之后的成就画面。一旦有了愿景与期待,那么第一步行动,就不再是困难的事情。
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各不相同,导致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及在乎的东西也各不相同。如果你仅仅是模仿那些学霸或是成功人士,给自己同样的学习奖励或成就画面,不见得会获得相同的动力。因此,自我认知,是形成习惯体系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比如说,我比较喜欢看书、也很爱文具。因此,我给自己设定的工作休息奖励,就是可以阅读15分钟;而给自己完成项目的奖励,就是可以购买心仪的钢笔或手帐本。然而,如果把这些奖励强加给我的吃货老公,压根没有任何吸引力。对他来说,一顿大餐才是最适合的奖励机制。
因此,不要欺骗自己,也不要觉得自己在乎之物太低俗。在自我认知领域,没有任何对错好坏之分,只需要知道,什么对于你来说是最重要的,足以。
2、学习的底层逻辑
《碎片化学习》提到,能够大大提升整体学习效率的方法,绝不是每一个项目单独完成,而是先攻克一个难题,再总结努力过程中的底层逻辑,套用到其他的项目中。这就是书中讲到的“零散学习法”和“同时学习法”。
“零散学习法”,就是先攻克一个难题。很多时候,你无法有效利用碎片时间的问题在于,你想要的实在太多了!既想练好英语,又想考个会计证,除此之外还考虑学习水彩、一年阅读100本书。当把所有的计划堆在一起,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处理所有的事情。结果每个计划都开了头,却都没有好好地完成。
根据“零散学习法”,正确的路径应该是:先确定一个方向,比如考会计证。然后集中火力攻克这一难关。
很多时候,你之所以制定这么多的计划,并不见得都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是为自己留后路。每当项目进行得不顺利,产生了想要逃避的冲动时,总会有另一个项目张开双臂等着自己。
于是,你就心安理得地在各种项目中“逃窜”,一遇到不顺心就立刻转换,就像植物大战僵尸游戏中,僵尸在一排大蒜间来回走动一样——你只是在变换赛道,却没有真正往前走。
因此,踏踏实实地完成一个项目至关重要。而这其中,你都经历了哪些困难、都通过了哪些关卡、遇到了哪些怪兽,而你又是用什么武器将其击倒的。将这些心得运用到其他的项目中,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就是“同时学习法”了。
如果没有对一个项目的潜心经营和努力,就不会有“同时学习法”的逻辑基础和经验,让每个项目都变成了第一次的摸索。如果没有分析和总结,“零散学习法”就失去了指导意义,真的成为了零散的项目。唯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在提升效率方面,助你一臂之力。
3、one pocket小技巧
能够快速、全面地查找信息,也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很重要的方面。这就涉及到了收纳整理的部分。试想,如果你想学习关于时间管理的课程,但这部分信息被放在了电脑不同的硬盘和文件夹中,那么查找起来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仅仅查找的动作,就已经耗费了所有可用的碎片时间。
那么,如何做信息整理更有利于日后的查找和使用呢?《碎片化学习》中,也给出了建议:one pocket原则,也就是把所有相关的信息都放在同一个地方。
书中给出的,是在校学生学习的例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课本、辅导书、习题册等工具。针对于某一章节的知识点,需要到不同的地方查找收集,这无形中,就会耗费很多时间精力。如果把辅导书和习题册中的重点内容都剪下来贴在课本上,就做到了信息的统一整理,在日后复习时,也能极大减少搜索的时间成本,提升学习效率。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建立主题笔记本,或许是很好的信息收集的方式。比如写作、育儿、绘画等。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和课程笔记,都以主题的形式分类,也极大方便了日后的查找。
利用电子设备,同样可以做信息的分类整理。比如《碎片化学习》中提到的印象笔记软件,就是一款非常棒的信息收集app。在这款软件下,可以进行信息的主题分类。这就像是不同收纳箱一样,只需要把相关信息丢进对应的收纳箱中,就可以主题归档了。
能够每天按照计划完成所有的行动,其实并不是“去做”那么简单。这其中包含着对自己的充分认知、对行动所需信息的提前准备、不断挖掘学习提升的底层逻辑,最后才是行动这个步骤。如果没有之前一系列的流程,很难把行动彻底执行。
把行动体系化,其实就是拆解计划、养成习惯的过程。正如开篇提到的,当每天都由无数好习惯组成,效率自然提升百倍。而《碎片化学习》,就为你提供了好习惯的贴士清单。
启动好习惯养成计划,在互联网时代,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