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把自己瘦弱矮小的一大原因,归为我的母上大人早早为我关上了美食世界的大门,儿时记忆里,从妈妈买回来菜的那一刻,我就能精准地想象出晚餐的模样,它们总有固定的搭配,以及少数有限的佐料,炒土豆丝、烧茄子、紫菜蛋汤、辣椒炒肉、红烧鱼,盐酱油醋葱姜蒜,无非是这些排列组合,我已经形成了还没伸出筷子,就已经在脑海里把味道过了一遍的条件反射,十几年如一日,吃饭只是定点打卡的一项任务,直到稍大些,我可以申请一道菜的主厨权,为何是主厨呢?因为爸妈总会不放心地在旁边盯着,水放多了,盐加少了,煮的时间短了等等,让我觉得这道菜的味道并不完全属于我...
后来一个人去了异乡,做饭的热情总是有一阵没一阵,搬到五环外后,少的可怜的外卖选择,和价格分量的严重不匹配,让我毅然掀起了反外卖革命,开始疯狂地收集食谱,炒煎煮炸,鱼虾鸡贝,务必保证多样性和挑战性,一周一次的频率也让我有了从容和期待。
说实话,呆在厨房大汗淋漓,手忙脚乱地鼓捣一个多钟头才出来两样小菜,且前一道因为搁置时间久而丧失了刚出锅时50%的极致口感,还要收拾这满地板的狼藉,性价比也是深深值得怀疑的,何况因为某个环节失误导致菜品事故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一人食的分量不好把握,不是菜烧多了,就是蔬菜都放到不能用了,不能物尽其用的无奈感也总环绕着我。
然而随着对做饭工序的熟练掌握和某厨房APP的靠谱UGC,我实现了每周不重样且拍照就能看饱了的心愿。我是个非常需要新鲜感的人,可以说除了杀人放火吸毒,其他的事情我都有尝试欲,做饭这件事还真没信心打包票能干一辈子。为了提升做饭这件事的衍生价值(也就是获得更高的自我满足),买了有生以来颜值最高的一个饭盒~铛铛铛!
做好周一打包自己的作品去公司请同事试吃的计划,为了在卖相上更好看,我对菜谱也有了足够严苛的要求,色彩丰富,微波炉加热不影响外观,易于携带,无可疑气味等。当然,善良大方们的同事也十分配合地从711买来午餐,看着那一勺油水厚重的大锅菜,我更加庆幸于自己的厨艺天分和科学搭配(主食荤素加水果),唯有排队洗碗的时候才觉得自己也是勤快过头了。
对于有探索欲的女生而言(没错,我评价自己就是这么客观),厨房就像口红一样,是一入深似海的兴趣世界,做好家常菜只是非常基础的前戏,做了一段时间,会尝试西餐,再过一阵子是面点,而后是甜点,接着要向炫技更高的小零食进发,从刀工到摆盘,从烘焙到造型,从火候到量控,这是条没有止境的不能回头的路,小小厨房从开始的空荡荡,到后面,小到柠檬夹、油刷、厨房用纸、起泡器,大到烤箱、微波炉、小煎锅,似乎都成了必备单品,厨房成了女性的又一投资重灾区,衣柜以外的身份证明。
曾经我非常讨厌洗菜和刷碗这两道工序(其实现在依然是),总想着也许某天有全能厨房机器人替我买菜,洗菜,备料,只等我系上高仿五星厨师围裙,用短短十分钟料理风格多变惊为天人的食物,可惜现实是做两道菜我需要在厨房焖上2小时,于是只好接上蓝牙音响,忘我地哼着歌,如不思不想地做一场瑜伽,静静感受我和食物与厨具的心灵交流,指尖轻抚过的,是鸡翅中柔软骨感的姣好身材,油花迸溅的,是按捺许久瞬间放肆的热浪激情,关上这扇厨房的门,我仿佛到达了最接近真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