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最前,推荐先看了坡的《威廉 威尔逊》之后再看这篇书评,这样好理解。同时非常欢迎对书评给出建议,帮助我成长。
威廉 威尔逊是主人公描述的一个及其像自己的角色,或者说是一个影子,也或者说,就是自己的良知。贯通全文来看,才能看明白这篇短篇小说说明的是什么,而一开始,我管中窥豹式的阅读,让坡不知道带到了东南西北哪个方向去了。
虽然在一开始我就发现坡在描述这个人物时就有在描述自己的心里一样的笔法。威廉威尔逊在第一次描述威廉威尔逊(以下为了区分,我姑且认为他是主人公的影子)的时候,说,自己是一个掌控所有人的人,而唯独这个影子自己控制不了。在这个世界上,谁能说,我能掌控所有人?无非两种人:精神病人和刚愎自用的人,而威廉威尔逊,就是后者这样的一个人。但是我当时认为,可能最后的解决会是,威廉威尔逊最后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其实就是自己,然后从一种极度的自信走向极度的自卑,一蹶不振,可能会自杀。结局我猜到了一半,另一半却让我深思。
小说里,一开始描述威廉的出生地,家族,和成长的环境,无一处不是表明,他就是一个桀骜不驯、刚愎自用的奇人。一开始就强调"我还在襁褓中就已经显示出我完全继承了家族的禀性",然后又再三的说明自己的母校是不规则的建筑和近乎封闭的教育方式、低矮狭长的教室和固执己见的教师等等。然后,突然出现了影子这么一个让威廉自己无法控制、却又在内心深处害怕、比自己完美的、和自己同名同姓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角色。除了这些,还有同日入学。随后,威廉从抗拒影子到接近影子,从接近到在内心的认同,而这个影子,在威廉的同学看来,完全就是威廉,长相一样,身高一样,衣着服饰一样,等等都一样。这时候我在想,如果身边真有这么一个人倒是挺恐怖的。如果拍成电影的话,可能威廉影子这个角色的塑造更需要的是演员在心理层面的演绎,同一个演员,却要演出是我而非我的感觉。
觉得奇怪的是,既然是一个学校的,两个人从未曾谋面(其实到了后来,也不觉得奇怪了)终于有一天晚上,威廉在影子的宿舍里"看"到了影子,被影子的容貌震惊了。仅此而已,如果,哪天你在一个熟悉的地方的两个不同区域,突然发现,原来还有一个和自己,无论从外表和性格都很相像的人的话,可能恐怖的气氛会更浓一些。这正是坡的一种描写恐怖的方式,不是在文字上给你冲击,而是让你在精神上,让你感受到恐惧,以至于你不能多家想象,上次看完《厄舍府之倒塌》,部分情节至今历历在心中,不敢多想一点,所以没写书评。我又在想,张书玉先生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下译完爱伦坡的全集的。
回到前文,正因为"看"到了影子,威廉就离开了那所学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注意,作者在这里故意说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字面意思:我和那个人再也没见过面,再也没发生什么,再也不会发生什么。可是在这里就是小说的高潮转折,通读了这篇小说之后,我只有在结尾的时候有点兴奋,其实整篇小说,可以说很平静的在和你讲故事。离开后,威廉开始放荡纵欲,在伊顿公学偷偷举行夜宴通宵;在牛津大学和豪门公子赌博;在罗马的化妆舞会,伺机和女主人调情。这些,均被影子喝止、揭穿和彻底的阻止。
第一次,在伊顿公学,酩酊之际,影子突然出现在门外,"我一下子完全清醒了",我觉得更像是,"我着实被吓醒了"。我想,影子应该会和威尔逊说点什么,可是这段里面,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带过了这个场景:"尤其是他用悄声细语发出那几个简单人熟悉的音节时所有的特征、声调和语调,像一股电流使我的灵魂猛然一震,许许多多的往事随之涌上心头,不待我回过神来,他已悄然离去",就这么简单,就这么苍白。反正,发生的什么无关紧要,关键是,威廉是否真的清醒呢?没有。
威廉已经迷上了这种纵欲的生活,想知道影子到底是何方神圣,却只知道,当他离开曾经的学校时,影子也在当天离开了。这不是巧合,而正因为如此,情节开始变得戏剧化。很快,威廉梦寐以求的进入了牛津大学,进入大学,不是好好学习,反而是去炫富:"我父母毫无计划的虚荣心为我提供了全套必须用品和固定的年金,使我能随心所欲地沉迷于我已经那么习惯的花天酒地的生活,使我能同不列颠那帮最趾高气扬的豪门子弟比一比阔气"
在牛津,用钻研了许久的赌技,计划着和大学里最高贵、最大度的自费学生来一次较量,当然这是一个设计好的骗局,或许只是为了赢得赌博,没有别的目的,威廉家不是穷光蛋。正当他在赌桌上赢得顺风顺水时,影子在黑暗中华丽但又不张扬的登场。一举揭穿了威廉的老千,使得威廉的名誉扫地,并被逐出牛津大学。
随着威廉的四处漂泊,影子也是如影随形。最终在罗马的一场舞会上,故事进入了尾声。美丽风骚的、水性杨花的舞会女主人,引起了威廉的注意,色欲之火在心底燃烧,他疯狂的寻找着令他神魂颠倒的那个女人。此时,影子又出现了。威廉十分生气的一把抓住影子的衣领,带入了一间房间。每每在威廉非常"得意"的时候,影子总是阻挠他,丧心病狂的威廉,关上了房间的门,恶狠狠的用剑刺中了影子的心脏。而此时有人试图开门进入客厅,威廉怕事迹败露,返身去锁门。再当转身,却发现,原本影子的位置,是一面巨大的镜子。镜子中正是威廉那面如死灰、浑身溅满鲜血的身影。
威廉到底刺了谁?自裁?这不重要,而真正死去的是威廉的良知。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杀。小说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是威廉和自己对话、斗争和阻挠自己。一个人可以战胜很多人,甚至是全世界的人,但是他战胜不了自己,因此威廉在母校时,一直没有办法战胜和控制那个刚愎自用的自己。之后,每次当罪恶的发生,影子就会出现。试想下,我们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每当自己在做一个决定时,总有一个声音在提示自己,或者在反对自己,而坡,是把这个自己的声音给形象化了,让他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而在日常中,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就是自己,只有在孤寂、失意、恐惧和不安的时候,才会有另一个声音在和自己对话,或是鼓励自己,或是反对自己,或是暗示自己。
这些声音,有良知的化身,有罪恶的代表,他们会斗争,而斗争的胜利方往往引导了一个人的成长方向,就像坡在最后写道:"你已经获胜,而我输了。但从今以后你也就死去——对这个世界、对天堂和希望也就毫无感觉!你存在于我中——而我一死,请看这个影子吧,这是你自己的影子,看你多么彻底地扼杀了自己。"
再看小说开头:怎么说它呢?怎么说倔强的良心、我人生路上的那个幽灵呢?——张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