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往上爬,爬到了食物链的顶端,能用双手掌控自己的命运,也能用双手改造整个自然,我们不满足于我们的位置,也看重我们的位置。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生存,我们挣扎过、痛苦过、迷茫过,但到现在,我们虽然还是认为自然是谜、生命是谜,心中却多了些敬畏和自敛。那是进化带给我们的成长,那成长能够让我们正视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
与食物链相对,最近,“鄙视链”这个词又再一次兴起,说的是有些人自我感觉良好,瞧不起他人的现象。有些人认为,鄙视链就像是食物链,鄙视,被鄙视,鄙视多少人,被多少人鄙视,这些都直接意味着你在这个社会上的位置在哪。
在所有的“鄙视链”中,经济实力其实是最开始的鄙视指标。当社会经济资源分配不均匀,社会阶层进一步固化的时候,生活方式的迅速变革让人们陷入了经济发展的焦虑中。由于很难突破屏障,富人和穷人的标签被贴在人们身上,去证明这个人能够调动社会资源的多少。这种资源的调动范围,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向,在经济实力这条链上,有人开始羡慕嫉妒,有人开始自命不凡。像前些日子北京某公园的相亲鄙视链,有户口的鄙视没有户口的,房子在二环的鄙视房子在昌平的。人们厌恶炫富,却还是有人用经济实力去衡量社会地位。
不可否认,经济实力确实能够决定生活的条件,但是却不能评判生活的状态,单纯依靠一个要素去评价好坏,未免有些浅薄。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发布了一份文件称,从下学期开始,普通本科生学分不达标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入专科学习,其本意是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探索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学籍管理机制。但是,有人说,这是学历歧视,说是本科的歧视专科的,就像就业当中的学历歧视一样。
作为知识水平评价机制之一的学历,历来是教育、就业领域评价人们学习能力、知识素养的标准之一,客观来讲,不同学历的人所接触到的知识领域和研究范围不同,用学历和分数来去评价一个人的能力素质虽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也能够做到相对公平。
社会确实会有一些人鄙视比自己学历低的人,这是一种知识能力的傲慢,恰恰反映出他所接受的教育并没有给予他合理的批判性思维,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擅长领域不同,学历只是一种评价方式。社会需要这种评价机制,但是评价本身并不代表歧视。
还有一种鄙视链特别有意思,它靠定义品味的好坏来判断人们在鄙视链中的位置。比如看电视剧,看英剧的鄙视看美剧的,看美剧的鄙视看日剧的,看日剧的鄙视看韩剧的,看韩剧的鄙视看港剧的,看港剧的鄙视看内地剧的,等级划分十分鲜明;再比如,玩知乎的鄙视刷豆瓣的,刷豆瓣的鄙视看天涯的……
这种自定义品味,还靠品味评价优劣的做法像极了小孩子吃零食:我的糖是最好吃的,别人的都不好吃。
在经济实力、能力素质都拼不过别人的时候,有的人就开始想招来变相肯定自己的价值。你看,我虽然什么都没有,但是我有品味,你们的品味都不如我。这种鄙视链自然可笑,它忽视了人们喜好的不同,忽视了多元化存在的合理性,它只是一种对于自身价值不自信所激发出的傲慢。
总的来说,鄙视链其实就是人们对价值的判断和追寻,很多年以前,我们追求活着,现在,我们追求活得好,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什么算是活得好,于是我们四处寻找可以评价“活得好”的标准和价值,这种标准从实力到能力再到品位,涉及面越来越广,所反映出的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阶层流动过程中价值评价的不断变化。
我们不断地追寻,想知道自己是谁,从哪来,想要到哪去。我们的认知正在进化,这个过程中的我们,急于证明自己的价值,会用傲慢来掩饰自己的自卑和焦虑,也会追求价值评价带给自己的优越感。
这个过程不是那么好,却能够让我们在整个过程发展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重新定位,反思我们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的缺陷并努力的去完善,重新看待自己评判世界的标准,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面对鄙视链,我们需要思考;挣脱鄙视链,我们更需要思考。
我们追求活得更好本没有错,但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活得好,也要承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和喜好。我们可以追求优越感,但是这种优越感并不应该来源于错误的比较,而是应该来自于自我的成长。
我们想要过得好,所以我们总会看到生活当中那些不好,正确对待不完美并努力改善,我们才会不屈从于自卑,不随便去鄙视。
鄙视链的出现只是认知进化的一个过程,我们早晚有一天会理性看待每一个位置,就像在动物园笼子外的我们看猴子一样,我们会告诉孩子:人是从那个样子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在进化的过程中,有的猴子付出了生命、有的付出了时间,但那些最终站起来的猴子,还付出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