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景阳冈》,第一节课在二班讲的新课,第三节课是一班的课,感觉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就板书了问题,让学生们小组内学习,我就旁观学生的各种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之前也有略读课文让学生小组讲解学习的情况,根据导读完成问题,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向老师提问。学生们多是自主读、写、翻看手册,除了一些字音拿不准问我之外,基本没有其他问题。我认为学生们不会提问题。
往往一节课都在读课文学习生字,或者画一画比喻句、拟人句,或者导读中的那个问题讨论一节课。我就在旁边看他们磨洋工,快到下课时,我提出一堆问题来问他们,看他们解决的怎么样,结果都是大眼瞪小眼。
这次我设计好问题,引导大家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学习课文。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地方。”这句话很有问题,学生的概念里不明白什么叫做懂什么叫做不懂。所以我改成“自由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或句子。”说实话,有一些收获和改变,提问的同学多了许多,却都在问一些词语的意思,特别是关键词的使用部分,因为这课虽然是翻译过来的白话文,但是语言组织上跟我们现代文有很多不同。没有真正问到点子上。因为在讲到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时,大家对这“一掀,一剪”并不理解具体是个什么情况,让两个同学上来表演,怎么都弄不明白,最终是一起一边读,一边讲解,一边引导做示范才理解。我问孩子们既然不理解,为什没有人提问,孩子说“我认为这就是老虎做的三个动作,没啥可理解的”。
2.我倡导孩子们理解课文,就是体会语言的立体感。通过读语言去概括,通过语言使情节以联想或想象的方式在自己的脑海中再现。比如说文中描写武松喝了十八碗酒的语言,让你感受到他酒量大;比如描写武松三次闪开了老虎的进攻,让你感受到他的敏捷;比如对武松猛打恶虎致死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他的英勇和狠劲;比如对武松看到破庙有虎榜文之后的心理描写,让你感受到他自尊心强,好面子……这些都是我们通过文字读出来的感受,一个活生生的武松形象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这就叫做语言的立体感,这就叫做理解课文内容。
3.不会学习。当我板书好问题以后,给大家安排根据黑板问题小组自主学习。各小组马上聚集,班里顿时陷入一种安静,大家都伏案疾书,我转了一圈,看到大家都在抄我黑板上的问题,画我黑板上做的表格。我心里很是郁闷,平时教的读课文做标注都用哪去了?我就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过去提示他们,不抄问题,现在书上标画出来。
4.不会小组合作,不会分工。不抄问题啦,就开始做标画,一句一句的读,整个小组都是从第一个问题开始,而且是读一遍解决一个问题,再读,再解决一个问题。我的妈呀!课文十三个自然段,给你三节课,也解决不完呀!我实在看不下去啦,等他们探讨个大概,又开始了我的唠叨,先从学习方法唠叨起,我感觉孩子们真的很耐教。但是我又一想,还是怨我,方法不仅要教,还得达成系统的训练,方可。
5.字词的学习要让他们有个分类记忆。这是我的新发现。“我会写”的字要求写清结构,可以按结构分类;“我会认”的字要求弄清楚读音,可以按音节进行分类。
今天的收获很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