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重点考查9种元素及其化合物,分别是非金属C、Si、S、Cl,金属Na、Mg、Al、Fe、Cu。在高考全国卷I卷中元素化合物内容考的比较杂,涉及的知识点又比较多。但是单独考查的分值又不高。导致在复习中,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普遍很大,成效不佳。
因此,在一轮复习中,既要重视每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要合理利用复习时间,渗透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和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达到提升复习效率的目的。具体可采用“点—线—面—体”的四步复习模式。以具体元素化合物为“点”落到实处;以物质类别、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离子反应等为“线”理清思路;以不同元素的物质间相互反应关系为“面”形成网络;与基本概念与理论、基本实验、化学流程、化学计算等结合构成学科“体”系。
1,知识“点”的构建。复习时要把具体的物质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理论紧密结合,深化元素“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利用理论和规律研究物质性质和应用。
2,转化“线”的构建。转化线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物质分类为主线,掌握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
金属:单质→氧化物→碱→盐
非金属: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盐
二是以氧化还原反应理论为主导,以元素价态变化和复分解反应的规律为主线,来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转化关系。
3,关系“网”的构建。以工业上的物质制备为线索,将含不同元素的物质以某些关键反应做连接线,构建成知识网络。
4,学科“体”系的构建。选取实际工业流程,抓住元素知识与基本理论的结合点,将物质结构、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等等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联合起来,最后构建成一个丰富、立体的化学学科体系。
比如以硫元素为例,设计复习流程。(北京某中学的一个教学案例)
(1)第一课时,复习,整理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加强背诵和基础测试、反馈。
(2)第二课时,布置任务,解决常规问题。以硫矿石为起点,制备硫酸,整个转化流程。
(3)第三课时,解决实际问题。火力发电厂如何除硫除氮。
这样处理,不仅可以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整理清楚,同时对化学实验设计、工业流程原理以及环保措施等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然而,在我自己的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花在第一课时上,少部分时间花在解决第二个问题,而且主要是以教师主导,分析为主,学生听讲记录。但是学生并没有课后去整理整个流程,注意事项,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这与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关,也和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有关。学生真实的知识储备很弱,课堂上主动学习整理意识没有培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