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两天看了看教育方面的一些热点,发现对教育信息化的讨论非常多,大家都在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在线教育,该往何处发展呢?
我是在大一的时候真正了解在线教育的。当时,我课外法语班的老师突然集体辞职创业,办起了线上的法语教学课堂(应该算是国内第一家了),我还记得当时他跟我们说:“想想看,以后你们不用起早床跨过大半个北京城上课,我也可以窝在床上给你们讲课,是不是很爽?”
当时我很不以为然,觉得上课嘛,不就应该一群人坐在教室里,老老实实记笔记吗?直到后来,我接触到了沪江网校、网易公开课等等的在线课程,我自己也成为了一名在线教育的老师,这才开始对在线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
01.“微化”课堂,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之前看新闻中提到,要争取在两三年内,让国内大学将优秀的课程彻底开放出来,将慕课课程(MOOC)提升到5000门课,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平衡教育资源的办法。但是从我个人的一些感受来说,我认为,在线教育,并不是把国内或国外大学的课堂录下来,放在网上公开,就可以称之为“在线教育”的。
为什么要搞在线教育?因为这是一个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碎片化的时代。我们之所以依赖电子设备,依赖网络,正是因为我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通勤、排队等时间里迅速接受一些新信息、新观点。
如果我为了听一门网课,还需要抽出一整块的时间,坐在电脑前老老实实地看,那和传统教育并无区别呀!只是节省了花在路上的时间而已。我们都在强调“微”概念,在线教育产品自然也该向“微”方向转变。
举个栗子:我曾经在暑假的时候,每天固定抽出一个半小时,在网易公开课上听耶鲁教授讲的《聆听音乐》的课,还得认真记笔记,因为一节课的信息量太大了,不记笔记根本记不住。课讲得很好,但听久了也挺无聊的,因为没有学校的氛围,也没个人跟我一起讨论讨论,不是很爽。
我还在网易公开课上听过另一门课,《速成经济学》。名字很shi,但我太爱这门课了!因为一节课只有10分钟,只给你讲一个经济学里的概念,两个主讲老师非常幽默,语速非常快,但这反而能让我跟上他们的思路。一趟地铁还没坐完,一个概念就搞懂了,还不需要记笔记,因为我完全可以利用午休的时间再慢慢回顾,慢慢整理。
这就是将在线课程做到“微化”,人们可以利用一切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感兴趣的内容,而不仅仅是把传统的课堂摆到屏幕上。
02.“趣味化”课堂,让学习变得有意思
在我看来,传统教育和在线教育是应该齐头并进的关系,而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学校是一定需要存在的,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不仅仅是课程内容,还需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与老师相处的(虽然有的学校这一点也未见得做得很好,这篇先不提了)。
齐头并进的关系是什么意思呢?刚说到在线教育应该“微化”课程,也就是说,在线教育应该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提供知识点,而传统教育则应该是利用整块时间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串联知识点。
这种差别也决定了传统教育和在线教育在授课方式上,要有所不同。
人的注意力的保持时间很短,假如一堂“微化”的在线课程只有短短的10分钟时间,那么应该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至少让他们在这10分钟里能认真听完一个知识点呢?很简单,那就是课程一定要有趣,有趣,有趣。
试想一下,假如想了解唐朝历史,你是愿意去看一集《世界历史》的纪录片,听那种缓慢得像朗诵一样的声音催人如睡,还是更愿意看“混子曰”的公众号,从漫画和黄黄的小段子里搞清前因后果呢?
我并不赞同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严肃的、乏味的事,相反,为了加强理解,以一种搞笑的段子式的方式来讲课,并无不可啊! 既然目的在于让大家记住,那么,“趣味化”课程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
03.“技术化”课堂,让黑科技走进课堂
其实“技术化”课堂这一点,我倒觉得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都适用。现在AR、VR技术这么火,若今后真的能普及于课堂,难道不是孩子们的幸福吗?
TED中曾介绍过一款VR眼镜(具体是哪集忘了),戴上后,学生就好像变成了小蚂蚁,可以潜入人体看各种放大的血管、细胞等,非常清楚,特别适用于生物课。
看完之后我马上就想到自己带学生时,与科学实验有关的书不如文学方面的书好讨论,因为大家无法真实地感受到叶绿体、线粒体究竟是什么样的。理科的学习,特别需要多动手,多观察,但现实往往是学校里的硬件设施不到位,学生进实验室的次数少之又少。虽然现在我们也会用多媒体的手段上课,但不论是图片还是视频,还是没有AR或VR技术带来的身临其境之感强烈。
同时,AR和VR技术还可以辅助课堂的趣味性。现在,有很多游戏都已经使用了AR技术,如果能有方法,让技术、游戏和课堂三者结合起来,相信越来越多的孩子会爱上学习。
真的很期待黑科技走进课堂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