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4日,我们来到了铜川市宜君县云梦乡的县口村,深入体验村中的生活与劳作情况。
本次小范围的深入实地的调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农村的基本情况与精准扶贫政策的进展,同时也可以看作为对中国经济金融宏观问题的研究一种必要的补充。
这种调查研究将促使我们加深对农村贫困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更好的理解与推进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例如,为何有的村庄依靠种植苹果致了富,而县口村的村民却砍掉了自家的苹果树;为何补贴和低息贷款仍然难以帮助农民改善自己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为何保险、理财等金融产品难以在农村中进行普及等等。这些现象与问题通过实际的调研才得以获得最准确的情况与事实。
80年前,费孝通先生在他所著的《江村经济》一书中就指出
大家应该都承认这一点,一个站在饥饿边缘上的村庄对谁都没有好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这些基本措施,在中国人中间应该没有政治上的分歧。分歧之处是对于事实情况的误述或歪曲。对人民实际情况的系统反映将有助于使这个国家相信,为了恢复广大群众的正常生活,现在迫切地需要一些政策。这不是一个哲学思考的问题,更不应该是各学派思想争论的问题。真正需要的一种以可靠为依据的常识性的判断。
如今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贫困早已不是全国各地农村的一般状态。贫困现象更多表现出地区性与单独性,更常见的是发生在数个的贫困区域或是村中的数个贫困户中。因此相比于粗放扶贫,精准扶贫更加贴合当前的农村情况。但是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问题仍然严重,随着近段时间甘肃农妇杀子等事件的出现,又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不过,如费老所说,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个哲学思考的问题,不是一个需要人们过于抒发感情的话题,真正需要的是农村实际情况的事实与研究。因此本文将以陈述在调研过程中得到的事实和数据为主,并针对记录下来信息与数据,提出一些简单的分析与建议。
一、县口村基本情况
宜君县位于陕西省中部铜川市北部,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地属子午岭桥山山系,境内群山毓秀,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其中县口村位于宜君县南部的云梦乡,在云梦乡政府西南部8公里处,属典型的丘陵沟壑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侯,冬季干燥寒冷,夏秋多雨湿润,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735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80天。
县口村下辖有5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全村共243户,844人,其中劳动力490人。
全村耕地面积为3650亩,其中基本农田910亩。林地1200亩。村中经济收入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其中种植业情况:苹果350亩,核桃850亩,玉米3050亩,小麦600亩。养殖业情况:牛存栏45头,羊存栏120头。
全村5个村民小组分别为:安乐组,县口组,深沟组,上沙塬组,下沙塬组。各村组间以及向村外通往云梦乡和宜君县都建设有水泥路。目前有一个村民小组通有自来水,2016年底将另外新增有3个组通有自来水。村委会位于上沙塬组,共有活动室4间,90平方米。村中建有卫生室2间,40平方米。
二、县口村扶贫进展
县口村全村共有五保户3户,3人;残疾人14人,低保户28户,53人;贫困户55户,152人,贫困率为18.5%。其中因病成为导致家庭贫困的最主要原因。
自2015年开始推行精准扶贫以来,村中选择产业就业与异地移民两种方式作为最主要的帮扶措施,并根据特殊贫苦户的具体情况辅助以保障兜底、医疗救助、教育扶植等措施。配套的帮扶单位主要为市供电局,宜君县县人大以及云梦乡政府三个单位。
精准脱贫政策整体实施的进度比较良好,预计16年年末就可帮助27户家庭脱贫,完成近一半的脱贫任务。
三、农村调研情况总结
我们调研的十五户农村家庭 [1] 中,常见的家庭模式为两三名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与一两名儿辈或孙辈的青少年,其余有一户为三辈人同在村中,有一户为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夫妇及幼儿。我们在村中生活期间,见到的大部分为老年人,村中的年轻人一般长期或短期在外打工。
下面介绍农民生活各个方面的收入与支出,以一户人均拥有土地4亩的3口之家为例。
一、收入情况
县口村农民的基本收入主要通过种植业、养殖业、打工、土地流转承包4个途径。15户调研对象中,7户贫困户平均家庭年收入4500元,4户一般村民的家庭收入为8500元,4户富裕村民的家庭收入1万元以上。
1)种植业
● 玉米:村中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为玉米,其种植过程较为轻松。通过每年约3个月的劳作时间,一名家中的劳动力基本可以完成全部1215亩地的玉米种植。一亩玉米亩产约有600800公斤,年平均纯收入仅有400元左右。
● 苹果:种植苹果是大部分农村脱贫的重要手段。苹果树需要种植3年才能结果,各种植环节上的工作也较多,远超玉米的种植,一名家中的劳动力大致能完成5亩的苹果种植。虽然苹果种植周期长,种植工作费力,但亩产能达到60007000公斤,品质较好的苹果市价在每公斤4元时,每亩苹果能为农民带来至少一万元的纯收入。县口村在67年前曾大规模种植苹果,但由于冰雹等天气灾害原因,导致苹果品质变差,收获时市价仅为每公斤0.5元左右,当年农民亏损严重。自此大部分家庭感觉苹果投入大,风险高,普遍放弃了苹果的种植,近几年仅有少量村户开始种植苹果。
● 农用物资:大部分种子、化肥等产品的生产公司会以赊销的方式将农资商品提供给农民,基本不需农民特别筹集资金。
● 生产工具:小型的劳作工具,例如玉米的小型收割机、桔梗的嚼碎机等在村中已经比较普及。较为富裕的村户拥有大型的器械,并可以通过出租的形式迅速的收回成本。
● 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技术是增加收入的有效方法,但是农村缺乏相应的信息资料,以及所需的初始投入。村中曾考虑过种植优良的水果玉米品种,但无法实现所需的冷藏运输;运输成本较高也导致无法向外销售玉米桔梗。多个村民表示村中通水后有意尝试滴管、大棚等技术,进而种植其他作物,但是缺乏相应的技术信息与指引。
2)养殖业
养殖业相较于种植业利润更高。村内并没有进行集中规模化养殖的合作社或是公司,规模化的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对村民来说都存在有困难,难有承担所需风险的能力。虽然村中大量种植玉米,拥有丰富的饲料资源,但是主要提供给了附近村的养殖场。村中的养殖业主要形式为各家散养的羊与猪。
散养的羊与猪可以使用种植玉米所节省下来的大量劳动时间,但是整体收益较为有限。
● 羊:出栏所需1年时间,每只一年能收入1000千元左右。
● 猪:10年前,农业部开展的沼气入家政策推动许多村民进行猪的养殖,养猪每年每只约有3000元的收入,但是条件所限,每家基本上只能满足同时养殖3头以内的所需。
3)打工
离村打工是大部分年轻人的选择。调研村民中的有一户年轻夫妇,一年大部分时间在城中打工,每年农忙时期回来约三个月时间,一年务工收入能达到2~3万。
村中有时有打零工的机会,可以获得每天120元的收入。调研期间,我们正好遇到村中进行道路与广场的建设,全村几乎大部分劳动力都参与到其中。
4)土地流转与其他扶贫产业
当前村中推动的产业扶贫主要有3个项目:
一是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转租给光伏产业公司,每亩地每年可获得700元的租金收入,超过种植玉米获得的400元收入。
二是邻近村的合作社提供的“借鸡下蛋”项目。由合作社提供柴鸡与饲料,村民提供场地并进行散养即可,不需投入资金。每年约有5000元的收入。
三是花椒的种植推广。花椒的种植收入较高,比苹果的种植由较为简便,比较适合县口村现有劳动力的承担能力。
二、支出情况
1)基本生活
村户一般自己种有少量蔬菜,日常所需消费不多。村中每周会有2~3次流动超市的卡车到来,能提供一些其他的日常产品,价格也比较适中。每户家庭月平均基本生活消费200元左右。
2)住房
改善住房条件往往是农村最急迫的需求。县口村大部分家庭由十年前的窑洞,五年前的瓦房,三年前的砖房,不断的提升住房水平。政府针对贫困户提供有7万元的补贴,并提供有5万元的无息贷款额度。基本可以满足建设砖坊所需的10万元投入。
3)教育
县口村有一所小学,教育普及率很高,村民也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针对贫困家庭儿童,国家免除了学费,每年还有2千元的生活补贴。但是在市里所上初中和高中的6年,每年平均还需花费1万元左右,用于学习资料、住宿、交通等方面的花费。
4)医疗
生病是农村最普遍的制贫原因。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村中医疗条件又较为简陋,村民往往需要去较远的县城接受医疗服务,看病与体检的时间成本过高,很容易患有比较严重的慢性病。另外,村中的儿童弱智现象也并不少见,调研15户家庭中,就有两户有弱智儿童,其中有遗传原因,也有卫生条件原因。
目前,大部分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享受有较高的医疗补贴,可以承受医治较为严重疾病的花费。
5)结婚
婚姻如同住房,对于有儿子的村户来说也是一笔巨大开支,平均也花近5万元以上。
三、收支分析
以一户人均拥有土地4亩的3口之家为例。
收入方面:县口村劳动力不足的村户与绝大部分贫困户,每年通过种植玉米纯收入约有5000元(12亩*400元/亩),通过养殖业(养猪)或是产业扶植(借鸡下蛋)能增收4000~5000元。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估计可以达到3200元左右,勉强超过陕西省贫困标准3015元,但离陕西省人均农民收入8689元还有很大的差距。
开支方面:每年生活费用约3500元。建设住房需要10万元(可补贴1~2万元),孩子中学教育6年需要6万元,结婚需约5万元。
如果粗略的以一个农民在30岁结婚组建家庭,开始养育儿女,到60岁时丧失劳动力且儿女30岁另行成家,那么在这30年内假设此家庭完成住房、婚姻、教育三件大事,进而估计县口村一般村户的年收支,情况如下:
通过简单分析的可以认为,农村家庭基本上进行任何一件“大事”,都会耗尽其数年的盈利。事实上,调研过程中大多数村民也表示每年基本无法存下积蓄。
四、金融精准扶贫情况调研
● 金融基础与环境建设:对于农民日常不多的存取款需求,当前的金融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能够满足。目前,陕西信用合作社已经在大多数村民开设“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提供支付、反假币、信用采集、综合信贷、金融知识宣传、电商代理等服务。当前县口村村民普遍接受使用银行卡保存财产。
● 金融知识宣传:对于反假等金融知识的普及,和金融补贴等政策的宣传主要依靠村长学习文件或进行培训后开会进行口头宣传。县口村村民对于反假币和反诈骗的意识较高,对于贫困户享受无息贷款等扶贫政策也比较了解。
● 金融业务:对于信贷业务,除贫困户外,农民普遍使用的不多。一是由于暂时没有合适的项目适宜承受较高的贷款利率,二是由于额度受限和申请过程较为繁琐;理财业务对于农民吸引力同样不大,以村民的能力难以充分了解各类理财产品的信息情况,大部分人保有较强的怀疑态度,甚至对于国债类产品的接受程度都不高;保险业务是村民比较感兴趣的金融业务。但是人寿和健康保险业务中存在有逆向选择的现象,导致理赔范围较窄,作用并不明显。农业产业险的服务需求最大,但目前暂无保险公司能提供对村民与公司均可接受的保险产品。
** 主要问题总结**:
1.当前的金融服务严重地向贫困户倾斜,村中仍未普遍的享受信贷、保险等更深入的金融服务。**以信贷为例,贫困户享受有5万额度以内的无息贷款,而一般村民同样只能申请到5万额度以下的一般有息贷款。目前的信贷服务仍难以支撑村民扩大生产、提高技术等方面的需求。如此村民难以大幅增收,多数仍然处于贫困线的边缘,极容易重新落入贫困。
2.传统的信贷模式与农村小额、零散的信贷需求不相适应。**信贷产品由于抵押品要求,额度小,手续繁琐等原因,难以满足村民的需求。
** 3.切合农村特点的金融服务少。目前,县口村当地只有陕西信用合作社一家金融机构在提供服务。虽然其他金融机构以及村民互组小组等形式也能提供一定的金融服务,但是近几年仍然发展缓慢,作用并不明显。
五、政策建议
目前,农村主要依靠的是发展多种新型的产业与项目进行增收。由于村民能接受到的信息极为匮乏,所以需要的是能够更加了解农民实际需求,贴合其实际情况的金融服务。
1.建立政府、金融、公司等各方的配套机制,设计多种贴合农民实际情况,便于农民实行的产业项目。减少农民前期的精力与资金投入,帮助农民跨过初始投入的门槛,脱离每年收入与支出相抵的循环。
2.推动多层次金融机构发展,完善金融体系。鼓励小额贷款、资金互组合作社等多种金融机构发展,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贴合农村实际情况,为村民建立信贷、保险、理财多方面的金融服务保障。
3.加强深入的体系化金融宣传。当前农村村长一人承受着乡政府以上多个部门分配的大量任务,工作任务极多。并且,当前村干部的收入,能以支持其进行脱产工作,因此必然导致工作精力有限。在金融宣传和普及工作上,建议采用流动宣传,实地帮扶等多种形式,配合传统的文件传达、培训学习等方式,改善金融宣传效果。
-
hi并非随机取样。15户中大部分为贫困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