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水稻产区,除三病二虫(立枯病、恶苗病、稻瘟病、负泥虫、潜叶蝇)外,今后尚应对两种土传病害(纹枯病、秆腐菌核病)进行预防和统治。
纹枯病在我省发生较早,从90年代以后开始扩大并加重,目前,少数老稻田中发生严重,对产量已构成严重威胁;秆腐菌核病又叫小球菌核病,1994-1999年间,在我省8个农垦分局15个农场及佳木斯、绥化地区,五常、方正等地都有少量发生,但危害严重。此病发生后可造成水稻基部茎秆腐烂而倒伏。
纹枯病与秆腐菌核病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以及病残体内越冬。纹枯病的菌核在水稻叶鞘或叶片病斑上产生,产生不久即脱落于稻田中,其菌核大小1.5-3.5毫米,不定形。叶鞘或叶片上病斑多呈云纹状,边缘色深、中部色浅的褐色斑。秆腐菌核病的菌核除叶鞘内外病斑上产生,茎秆内外病斑上也产生,尤其基部茎秆内菌核最多。据八五四农场调查:1厘米茎秆内菌核少则140粒,多则260粒,平均200粒左右,如按10厘米茎秆计算菌核可高达2000粒左右,其菌核大小为0.25厘米左右,球形,黑褐色。基部叶鞘病斑,初为黑褐色条斑最后变成黑色块斑。
一、通过调查研究表明,这两种病害发生与扩展蔓延的主因,就是菌核数量多,传播途径广,传播机会多。在我省传播途径主要有:①水田机械传播:用机械进行翻、旋、耙、平地或机械插秧、收刈、脱谷等作业,将泥土中菌核从有病田传入无病田;②人工作业传播:人们在水田中修池埂、插秧、拔草、施肥、喷药等,均可将有病田菌核传入无病田;③灌溉水传播:通过稻田中灌、排水,可将漂浮于水中的菌核,从有病田传入无病田。
二、为了严禁菌核的传播,一定要做到:①水田最好有一套机械专用于无病田。也可先在无病田作业,然后再进入有病田作业。②人们在田间作业,也应先在无病田作业,然后再进入有病田作业。③灌溉要用无病田的水,严禁用有病田的水灌溉,只能单灌、单排,不能串灌、漫灌。
对上述的传播途径,每个环节或机会均应严格控制,坚决杜绝菌核的传播,一旦传入病田,对水稻高产、稳产影响极大,尤其秆腐菌核病发生可造成水稻倒伏减产甚至绝产。
三、根据调查结果,对无病田和有病田采取不同措施。对无病田:应以预防为主,严禁菌核有病田传入无病田;对有病田:除防止菌核再传入外,尚应进行综合防治。
四、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1)减少菌源:①找捞稻田中“浮渣”,将浮在水中菌核拿到田外深埋。②对秆腐菌核病田,收刈时应采取齐泥刈稻方式,可减少稻茬中的菌核残存在稻田中。③不能在稻田中脱谷。(2)水、肥管理科学化,增强水稻抗病性,尤其要增强水稻茎秆强度。
2.生物防治:可用井岗霉素或青竹菌酶剂对水喷雾。
3.化学防治:可用施保克、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对水喷雾。喷雾重点为水稻基部叶鞘、茎秆,并要求喷得均匀、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