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父母们交流过程中,被家长们吐槽最多的一个点,就是孩子的拖拉磨蹭。
我们常常听到:
有的父母会吐槽孩子 “早晨不起床,晚上不睡觉。“
有的是孩子对于时间管理前松后紧,作业非要留到最后的深夜才能写完。
有的甚至需要家长不停地去催促。
有的就算是催促了,他依然岿然不动。
很多家长就感慨:“真是大好的青春,看着孩子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而这时,在旁边的家长真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个时候,每个负责任的父母就开始上演不断地催促、唠叨,甚至惩罚、怒吼的传统剧目。
然而效果呢?
只能看到孩子当时动一动,而之后又越来越拖拉磨蹭。
所以,我们要看到我们的很多方法可能方向就错了。
有一句话说:只有方向对了,奔跑才有意义。
孩子的时间管理的方向和本质是什么呢?
时间管理的本质,实际上是帮助孩子找到 “我能管理好自己” 的内在力量!
请大家思考:如果我们的父母总是催促、唠叨、惩罚、抱怨,甚至给孩子贴标签,这样的种种行为,能够帮助孩子管理好自己吗?能够培养他那样的内在力量吗?
有很多家长会给我说:
“其实,我一直都想让他能够自己管理,我都是让他自己做安排呀,可是他总是安排不好。”
或者 “即使安排了,他自己也做不到,慢慢地,我就不能信任他。”
或者 “我自己认为他压根就不能管理好自己。”
然而,事实是这样吗?
老师说:
我们接触过了很多的孩子,得到的答案是相反的。
在课堂上,每当我去给孩子们讲日常惯例表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马上就亮了起来。
因为当他们听到:这样一个工具和方法是可以帮助他们成为时间的主人,可以不再被催促和唠叨,他们就会抱有很大的好奇心和能力感,想要去赶快学会和运用这个工具,成为时间的主人。
而这个时候,我们的父母只是一个引导和榜样的作用。
所以,当我们了解了它的本质,这实际上就已经变得非常有意义,帮助我们可以拉回跟孩子在时间管理上的正确赛道。
那么在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力上,让我们来看一看我们往往存在着哪样的 3 个误区,以及针对这 3 个误区,我们有怎样的方法帮助我们重新拉回赛道?
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力的三个误区
第1个误区,很多家长会认为:时间管理就是认识时间、认识表。
而当孩子还太小的时候,家长会认为:他还太小,不能够教会他认识表。
于是也没有办法跟他去谈时间管理,那么一切都是听父母的。
于是,有的父母在孩子 6 岁前,不培养孩子时间观念,不培养孩子对时间的感知,而一直等到孩子上学之后,突然发现:孩子对时间没有概念。
就算是认识表了,对时间依然没有感知和链接,对于生活管理没有动力,对于效率没有感觉,父母无形中就成了孩子的人肉闹钟。
结果,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成绩这样的几座大山一并压下来,让我们的父母开始胡子眉毛一把抓,家中长期不断有各种的战争,也让很多的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感到累觉不爱。
其实,我们要知道:孩子年龄小不认识表,这完全不影响孩子从小就去感知时间、认知时间,培养对时间的管理的能力。
甚至,孩子从一出生其实就在经历着对时间的感知,甚至在妈妈的肚子里,已经开始感觉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对于白天、黑夜的规律的认知。
而在孩子 3 岁左右的秩序的敏感期的开始,也正是家长需要更加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规律生活的最佳的时期。
对于孩子何时起床、吃饭、睡觉、看书、娱乐的时间,秩序、顺序的安排和规律的感知,这些往往都是在帮助孩子培养时间管理的开始。
所以,我们推荐:家里的孩子在 3 岁以上的时候,就需要在家里的各个房间都挂上有刻度、有数字的钟表。
我们发现:很多的家庭里是那种非常流行的没有数字,或者是没有指针的钟表。
这些,当我们孩子开始认知时间的时候,需要慢慢地替换掉。
尽管我们的孩子还不认识时间,但是,我们已经可以开始跟孩子在做每件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指着表告诉他:“这是表,当指针在这里的时候就是几点。”
我们也可以跟孩子说:“我们要在 7 点钟的时候出门,你还有 5 分钟的时间穿鞋子。”
当孩子刷牙、洗脸,进行这样日常事务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给孩子用小小的沙漏、番茄钟,帮助孩子真实的看到虚拟的时间的长度。
注意:
我们用这些工具的时候,不是要让我们控制孩子的时间和动作,而是可以让孩子自己直接的感知到时间,然后让他们自己愿意用这些工具帮助自己记录和感知时间的长度。
切记:不要让这些时间工具成为控制工具。反而增加孩子的反感。
第 2 个误区,不能够理解孩子的成长节奏,不能够理解孩子的内在气质的需求,总是带有着一个执念:“我认为你应该可以……”
那么,我们看到了太多的父母,他会带着这样的执念:孩子应该知道这些事情的轻重缓急,应该能够一教就会。
但我们要了解到:儿童的专注力、自控力,实际上与他们的大脑发育是息息相关的。
当孩子的年龄越小的时候,他们的大脑越不能够集中精力,不能有良好的自制力。
这实际上是非常正常的。
而我们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我们却忘记了,自己小时候也常常磨磨蹭蹭。
同时,每个孩子天生不同。
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外向的、急性子的孩子,做事风风火火的。
有的孩子则天生就是内向的、慢性子的孩子,对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的内在节奏,不紧不慢,不急不躁。
而这个时候,如果是一个急性子的父母,遇上了这样慢性子的孩子,那简直就是火星撞地球的节奏。
而这样的孩子,你会发现:你越是催他,你越是打他、说他,而他的感觉会越来越慢,甚至会让孩子产生不自信和自卑。
首先,我们要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并且适应孩子的这种气质类型,慢慢地去引导孩子,培养他自我管理。
有一句话说:牵着蜗牛去散步。
曾经,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的:
妈妈是一种直率的性格,行动力极强,外向、心直口快,而爸爸是内向、少言寡语、深度思考的性格,他是一个非常棒的计算机编程师。
他们 5 岁的儿子的性格,就像极了爸爸的性格,是一个非常执着于自己内在节奏的孩子,他的好朋友们送这个孩子的外号叫 “小蜗牛”。
可以想象:每天妈妈总是要不停地催促、批评这个孩子 “太磨蹭、太慢了”,而妈妈也感到自己那一份无力和无奈。
但是,内向的孩子也有他自己的深度和节奏。
这个孩子可以一直观察细小的事物,可以一直看书很久很久不被打扰,可以一直画他自己心中的画,一直搭乐高搭到自己满意为止,那种执着和坚持,不放弃也是他的优点。
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也许是他未来事业成就的优秀品质。
而过去,他的妈妈却一直为此非常的苦恼、吼叫这个孩子,让孩子的自信心备受打击。
后来,当她意识到孩子这种气质天生的的优势和差异时,她开始懂得尊重孩子,放慢脚步,不再催促,不去控制他的节奏,多多启发孩子的思考,与孩子一起制定日常惯例表,开始了真正的 “牵着蜗牛去散步” 的生活,而这个孩子反而现在自信、开朗。
不经意间,这个孩子变得自我管理起来,而他们家里面的气氛也变得暖起来,连爸爸都觉得在家中更加的轻松。
同时,这个妈妈也为孩子步入小学,做好了心理和习惯上的准备。
那么接下来,让我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日常惯例表是如何和孩子一起制定的?
这个工具虽小,但是非常的有效,而且也有很多注意的事项,是需要我们去注意的。
日常惯例表,实际上从一个孩子 3 岁以上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了。
我想,很多的家长都帮助孩子制定过时间计划表,那么日常惯例表会有哪些不同呢?
这个小工具也有大学问。
我们先来看看日常惯例表,它是什么样子的。
这里边,我给大家分享了 4 种各式各样的日常惯例表的样子。
而实际上,我们会看到孩子们都非常的有创意,每一个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日常惯例表。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尊重的与孩子沟通,制作一个有趣、有效的日常管理表?
来制定一个日常惯例表,首先我们要知道:
对于孩子,不适合做一个一整天的大计划表(像成人那样),而更适合专注在于某一个生活或者行为习惯的一个时间段。
比如说,起床时段的日常惯例表,睡前时段的日常惯例表。
尤其,当我们跟孩子刚刚开始制定第1个日常惯例表的时候,建议大家从一个相对简单的时间段开始,熟悉和练习日常惯例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还是那句话:让孩子感到自己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之后,再一点点的推进其他时间段的日常惯例表。
现在我们来打一个比方,比如我们来说做睡前的日常惯例表。
你可以用一张大纸,启发孩子思考:睡觉前需要做什么?
把每一件事情,按照你和孩子的讨论都把它不带评判的记录下来。
如果这个时候,孩子忘记了什么,你可以跟孩子一起去讨论,提醒他,“把明天要穿的衣服挑出来,怎么样?”
如果孩子想要一个屏幕时间(看手机或者pad的时间),那么你也可以跟孩子讨论,也许你不希望它成为惯例表里的事情,你可以和善而坚定地跟孩子说:
“这个不能成为睡前惯例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件事放在其他合适的时间,我们再找时间。”
等待所有的事件都罗列出来,我们需要让孩子自己排顺序:什么需要先做,什么需要后做,让孩子更多的参与和决定。
如果孩子可以识别时间数字,那么他可以在事件前标明数字。
如果孩子开始的时候,对每一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是没有概念的,那么这也正是一个好机会。
和孩子一起从今天的行动中去计量时间的长度,而了解做每件事大概是要多长的时间。
最后,让孩子再拿出一张新的纸,制定自己的惯例表。
孩子可以自己写字、拼音、画画,甚至再小的孩子可以不写时间,而用相机拍下来孩子做每件事情的照片,并且我们要记住:
要跟孩子约定一周后的某个时间一起回顾,看看执行的情况。
这个日常惯例表,是一个家长发给我的,他说他刚刚更新了他的日常惯例表。
非常值得推荐给大家。
前面是用照片,后面他拍下来的是开始的时间和截止时间的钟表的指针所在的位置,很好的帮助孩子与时间做了一个感知和链接。
同时,这里我们要提醒大家注意:我们不推荐家长,当孩子做完多少件事之后,给予怎样奖励这样的一个制度。
因为这又无形中把孩子的内在动力引到了外在奖励来。
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去做记录、看见、肯定和鼓励。
当然,我们也可以有一些完成怎样的一个情况有一个庆祝的仪式。
比如说家庭的时光、娱乐的活动,这都是我们推荐的,但是物质奖励我们就不做推荐了。
而当孩子完成了自己的日常惯例表之后,我们会看到孩子脸上常常是充满自信和笑容的。
而这也是我们期待孩子的时间管理力的本质—— “我可以管理好自己” 的内在动力的启动。
他会非常有归属感和能力感。
让孩子的内驱力工作,而不被外在的奖励或者惩罚等外驱力而影响。
这是我们作为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去建立的一种内在的感受。
第3个误区,其实更多的是源自于我们作为家长的养育方式。
很多的家长总是希望通过控制孩子的时间,控制孩子的动作,来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观念。
比如很多家长,可能会假装民主地给孩子制定一个日常计划表。
而其实内容、时间、安排全部都是家长的主观意思,密密麻麻的时间安排,并且要求孩子必须按这个执行。
如果孩子执行不好,家长可能还会认为孩子没有自制力,不能自律,就可能会采用催促、唠叨、惩罚、剥夺特殊权利等等方式。
而我们认为这些方式看起来当下有效,但时间长了,就陷入另一种恶性循环。
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个小小的互动,现在请你体会一下:
如果当你在工作的时候,你有这样的一个老板,他总是没事的时候就站在你的身边,就对你说:
“小王,快点,就差你了,怎么就你磨蹭?”
“来来来,我都等你半天了,还有30分钟,把报告交上来。”
“我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全办公室就你最慢。”
“你还有功夫喝茶呀?报告写完了吗?”
请问:如果是这样的老板,你打算跟他一起共事多长时间呢?
很多的父母说:他们恨不得立马拿完这个月的工资就走人,或者干脆消极怠工。
有的家长会说,要是我,我就会跟他说 :“老板,我就这样了,怎么着吧,谁爱干活,你找谁去,反正我不伺候了。”
那么,如果我们换做孩子呢?
一个不自律的孩子,背后一定都有一个催促、唠叨、不信任的父母。
而作为父母,这些行为都不利于我们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力。
如果说是有效果的话,可能也只是短期效果。
我记得曾经有个孩子说,他总是诚心不按照妈妈要求的时间做事,他总是把妈妈的催促当做背景音乐一般听着,他就是厌烦妈妈总是催促和唠叨。
甚至他说:当他每次看到妈妈急得都想抽他的时候,他还觉得洋洋得意,认为自己赢得了妈妈。
所以,我们要看到:父母的这些行为,其实可能恰恰是破坏孩子时间力的原因之一。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忍住那一些催促,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同时当如果我们想提醒孩子,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态度放在和善与坚定并行的这条道路上。
下面,我推荐大家几个方式,在与孩子,尤其有了相对比较尊重的惯例表的约定之后,我们可以采用这样 4 个步骤跟进执行。
比如孩子到了该写作业的时间,我们提醒他们关电视、写作业,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我们可以和善地跟孩子说:
“还有 5 分钟就到了写作业的时间了,这是遥控器,到时间是你来关,还是我来关呢?”
“宝贝,现在是 7 点钟,接下来,按照日常惯例表,你下一项任务是该做什么了呢?”
“宝贝,关于电视时间,我们的约定是什么呢?”
如果孩子还是不懂的话,我们作为家长,可以这个时候就不要再说了,因为多说无益。
我们可以带着和善的笑容看着他,但是坚定地指着手中的手表,或者是日常惯例表,或者指一指墙上的钟表,可以告诉孩子时间到了,但是不用任何的语言。
如果孩子在这个时候为关掉电视而感到沮丧、为难,他可能会最后关掉离开,那这时也恰恰是我们鼓励他的时候,我们可以对他说:
“你想看更多的动画片,我能理解,同时,谢谢你遵守了自己的约定,这就是自律。”
这简单的几句话,来自于《正面管教》中的和善而坚定地跟进执行。
总结一下,三个方法解决孩子的拖拉磨蹭:
第一,时间管理要从小培养,多种方式。
第二,时间管理要顺应孩子的发展和气质类型。
第三,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要和善与坚定并行。
育儿先育己,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