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开头说一点。整个故事源于三年前我写过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我在父母结婚十八周年纪念日那天夹在一束花里的:
“如花的少女,逃不过十八年前如日中天的少年。”
我随便写,且随便看。
当是遥远地方的白天,有少年负箧曳屣,将书卷好收入衣衫,书箱遮阳不避雨,少年过桥不看天,低头数着青石板,想着先生才教的万事留个一,一里藏着万。
少年西去,少女东来,一条车马道,一条青石板,本是河溪两不相干,汇聚到了桥边。少女停步,放下一伞,敛裙裾蹲下,候着归巢蚂蚁过路,少年止于石板路,看着桥下凫鸭下潜。
少年余光见蚂蚁归家,料得龙王将降福,南面风吹,尘息扑面,心思定了七八分。浮起两三分是因为风吹入鼻的除了尘息,还有女子的兰惠清香一丝一点。
少女看着蚂蚁,少年不看少女。
群蚁好像心知有人在等,便加紧步伐,蚁线很快没入花草丛中,无迹无踪。
少女拾伞起身,款款行兮,低眉一顾水面,无凫鸟抬头。
少年负箧出神,端端而立,见桥头朱红沟槽错乱,“朱雀”斑驳。而有红衣打眼前走过,兰香再起。
少年再出神。
少女三步远,少年迈步。
少女闻有墨香来。
书箱遮阳不避雨,少年过桥不看天。未觉料峭春雨姗姗来迟,少年只是看着红衣朱雀。朱雀桥边看淮水,朱雀桥上看朱雀。少年紧了紧衣衫,那里面有卷书。书里有先生讲的道理,有圣人讲的道理,少年不大懂,少年亦不懂书外事。少年只觉得朱雀真好看,少年不想只此一面之缘,少年觉得朱雀就算天天看也看不厌。
朱雀见红衣着雨,顺手轻提裙裾,又抬手将一头黑发藏进伞里。少年才知雨来,忙反手托箱,将箱帆撑起置于头顶。少女并未回头,却是凭空想象出少年手忙脚乱的滑稽模样,伞下半遮的嘴角未扬,笑意只在眉眼之前。
少年看见少女披在背后露在伞外的发梢,觉得此行为略显失礼,于是把视线下移,看见因为少女提起裙裾而露出的如玉脚踝,觉得此行为过于失礼,于是再把视线下移,看见绣花鞋底印在桥面上的水印,终于松了口气。少女肩也轻轻放松。
三步而已。少年走到少女踩出的水印上,再轻轻踏下去。小小的绣花鞋印变成了略大的草鞋印。少年忽然想到那什么相印,忙慌乱挪开脚步,不敢再随着少女的印记前行。
桥其实很长了,但是有人只觉得桥还不够长。
又见桥头。少女径直走过桥头,少年回头看一眼桥头。此方桥头的“朱雀”二字被雨水打湿。红色被染成黑色。少年回头一撇的同时朱雀也回头,在伞下的眼眸一转,看向少年。少年看朱雀,朱雀看少年。朱雀只看到了少年背后的书箱,于是朱雀不再看书箱,书箱也不在看朱雀,书箱回过头后继续向前走,书箱背着的书箱继续看着桥头刻着的朱雀。
路分两条。一条阳关道,一条清幽径。书箱要走大道,朱雀要走小路,雨还在下,似是春雨连绵三日不绝。此情此景怕不是也要在心头挂念三日不绝,书箱如是想,随即上路。朱雀只是看着小径旁藤枝上悬挂的雨露,便觉得是纤柔枝蔓恨天公不作美而含悲垂泪,心里也有了一点愁绪。
书箱少年在大道上回头,只隐约看到曲径通幽处一立朱红倩影,不禁想起书上讲的红拂夜行。那背影没有回头。
少年自嘲一笑,却开始抬起头走路,从书箱帐帆的间隙里看了看天空,天是青天,云是黑云。少年背挺得笔直,想起先生常常唠叨的学问事,为人事,国家事,天下事,逐渐眼神明亮,那眼睛如同小小的太阳。
朱雀少女在幽径转角处却回头看了一眼,只看到极远处的大道上有一个长腿的书箱,隔了数层雨幕,实在看不分明。奇了怪了,明明天在下雨,天却是青天,是哪里来的太阳?
两人如河溪南北汇聚,又如鸿雁各奔东西。
青天不会被黑云染指,风里的雨水滑入活潭,漾起年轮般的波澜。有鸾燕西来,衔了滴雨珠,送入旧王府门前。
檐下老奴恭候朱雀临门。朱雀进朱门。
祝天下如花的少女,
逃不过此间如日中天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