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代化的生活画面
每个人心中都会潜藏著一份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其中蕴涵着内心深处的生活望想。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何曾停止过对幸福生活的追寻与幸福场景的探寻呢?
当我们的生活跨越了求得温饱的生存基本需求后,对建筑的期许也超越了仅供遮风避雨的功能,而找寻着更惬意的栖居方式,以满足心中那份归属安歇的渴望,这就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寻过程吧。然而,因为时代性的不同,每个人的探寻方式亦会有所不同。
工业时代以来,我们不断地追求着幸福,随着机械动力的发明与发展,大量快速的生产形态提高了产量、提高了效率、缩短了时间,然而在生产转为求快与求量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场景与生活态度也改变了。
所以,根本的问题并不是我们不再追求幸福,而是我们追求幸福的态度与方法改变了,原本我们顺应自然的观念已经转变为企图控制自然,这样驾驭大自然的心态迫使天地万物的依存关系变得裂断离崩。
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原本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是我们在求快的过程中破坏了自然万物原有的节奏与秩序。
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不断地向大自然汲取资源与争取生存空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科技的突飞猛进,虽然为我们带来了更加便利与舒适的文明生活,然而快速且过度的开发也悖离了地球的运转规律,对地球自然环境造成不可抹灭的伤害。
时间原本就是人类感知世界维度的一种方式,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争取时间、追求效率,最后反被时间所控制。更有甚者,快节奏的生活也改变了人对自然环境变化、时间流转的感知力,原本我们定义时间是为了帮助我们生产与生活,然而最后我们反被时间所制约,不但失去了对自然规律的感知能力,生活的节奏也被时间所控制。
在追求快速的状态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被时间所支配,而不像以往人们的生活是依循自然的节奏而变化。人们变成依据时间而安排其生活作息,而不是顺应自然的节奏变化而过生活,使我们对宇宙的循环与自然的变化的感知力变弱了。放眼观之,现代人似乎无形间都染上了时间病,不停地在与时间赛跑,而且为了追求快速,也不能真正地好好过日子,样样都图快,生活作息被时间推着走,反而忘掉了生活的本初意义,忘记了静观风景,感知风物的个中滋味。
随著文明发展的进程,科技与技术的进步的确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与舒适,同时我们也开始往城市聚集,使得都市大面积地扩张,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城市化。
在急速发展过程中,人类消耗地球资源的速度已远超过地球所能负担的程度,让地球失去了自癒的能力,导致地球正经历着空前的浩劫,全球暖化、气候变迁、资源耗尽、生态破坏······,地球面临毁灭的危机,而人类的生存依附著地球的存续,所以人类开始思考如何与环境共生共荣,以维护地球之永续发展,所以有了环境永续、土地伦理等这类议题的探讨。
「慢生活」这词正是因应当今快速的生活型态而产生的另一种生活哲学,缓慢倡导人们需找回生活的平衡,回归与大自然的连结。缓慢的生活哲学就是平衡,以正确的速度生活,而慢生活就是在这竞速狂飚的生活型态下所提倡的减速运动。
缓慢生活是为了找回人与土地和自然的连结,感知日常生活的美,将生活的节奏放慢才能够跟人、文化、工作、食物······等一切建立真实而有意义的接触。
每个人都拥有决定自己生活步调与调配时间的权力,而每个生物、物体或事件过程或物品都有其存在的步调,有它自己正确的速度。在日常生活中,该慢下来时就该放慢脚步,才能感知享受日常生活裡的流动与变化。
缓慢运动引领我们重新思考一切事情的做法,改变快速的生活型态,慢食、慢市、慢动、慢工、慢閒······,将缓慢哲学实行在生活各层面上,甚至逃离现代都市生活,去田野乡间找寻更宜居的环境(舒适的聚落氛围与返璞归真的生活场景),提升生活质量,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导引我们返归生命的根源与感知生活的本质。这是否就是民宿在我们当下这个时代欣荣发展的内因呢?
幸福生活的追求与节气生活的实践
老子《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亘古流传的哲学经典,一语道尽天地万物的本源。宇宙本有其运行规律,而万物皆为大宇宙的脉动里的元素,并且顺随着宇宙的律动而演化,彼此之间有著深切紧密的连结性,实为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
而人类也顺应著大自然脉动而发展出适天适地适人的住居环境,在时间长河的孕育下发展出多样的生活形态,铺展出丰富的人文生活。
然而,在工业革命后的急速发展,人类以人定胜天与征服自然的态度企图驾驭大自然,让自然失去了原有的规律与平衡,割裂了本来紧密连结依存的网络,以致地球面临危机。
当今环境的恶化与生态系统的破坏断裂,迫使我们不得不放慢脚步思索如何因应这困境,从寂静的春天、永续发展、土地伦理、Cradle to Cradle、在地文化、慢活、小而美·绿色经济······等,都企图带领我们重新认知人类在宇宙天地之间的定位。
万物本为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在这层层连结与交织的网络中,重新探索大自然的法则,归返应顺大自然律动的生活态度。这是最根源的生活哲学,也是不能悖离的核心价值。
中华文化里的24节气正是先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万物的相处之道。自古以来,老祖先经过长时间地观察与纪录大自然的现象与星象的变化,发现大自然的往復循环及其中所蕴藏的节奏,节气与历法等指引生活的智慧乃酝酿而生。
万物皆随顺大自然的生息变化而演化,而人们也顺著自然的脉动而调整生活节奏,食用时令与在地的食材(自然的熟成、有机、无生长素催熟、无须防腐保存),这就是跟着节气过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态度。
节气,可以说是顺天应时随季因地的生活之道,我们以这样顺应的态度生活,对民宿建筑的形塑也是秉持同样的顺天、应时、随季的态度、观察大自然的讯息、地理环境的特征、在地的人文现象、生活的型态······,统合其中错综复杂的脉络后,逐步地将内心那幅生活风景实践。
宇宙之道,于这无形的丝线紧密联系着万物之间层织的关系,牵系着个体存在的独特性与群体生活的调和,是和谐、平衡的动态整体。从个人的小宇宙到大宇宙的运行,从个体至群体之间肘迭的生活范畴都随顺自然的脉动,建构起良善的循环,形成动态而交融的整全整体,塑造美善的生活场景。
如今,地球已近其承受的极限,在我们追求安居环境的同时,如何降低对地球的伤害,是我们所迫切面对的议题,故人类自身的再定位,如何以谦卑的态度与万物共存共荣于天地之间是关键。地球面临的处境急需人们从生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联性,在建构人居环境之际,谨守宇宙法则,尊重自然,以顺应自然的态度去构筑人为的环境,不能跨越第一自然与人为环境/第二自然之间的那个界线,否则失衡的状态将更加恶化。
我们也明白第二自然是人为的自然,那么以人为出发点去创造永续和谐的自然环境,但依然是人为的自然,再怎麼样都无法成为最原始的第一自然。
所以我们要以向大自然学习的方式操作第二自然,但无法期许第二自然是完全的生态,而更需秉持应顺自然的生活态度,去构筑我们生活的场景,以尊重第一自然的态度去经营生活的范畴,在自然与人为构筑场域之间串起生生不息的循环机制。
民宿的筑建与生活的内蕴
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性格与季节的循环韵律多且因地理环境条件与族群组成的不同,孕育出独特多样的生活样态与人文风貌,这些日常生活经历累积出生活内蕴,在时间的堆迭酝养下成为丰厚的人文底蕴。
生活,可以说是在处理天地万物之间一切的关联性,日常生活习性无形而直接地透露出我们的价值观和宇宙观,而且牵系着原住民宿建筑发展的姿态及生活型态,生活样貌与民宿建筑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且交互影响的紧密关系。
我们的生活范畴里包含了许多层次的生活尺度,从最小的个人生活、家庭组成、邻里社区、城市、国家到全球的尺度。而人们日常生活所亲近的尺度包涵了家庭到城市等大大小小不同的关照层面,而其中家庭是蕴养一个人的基础,是个人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家的尺度最贴近日常生活,家所关照的是很具体的一个空间,从个人居家生活的私密领域到家庭里的公共领域,再扩及到人与自然环境及建筑空间,家宅是蕴养一个人最基本的空间,而邻里社区则牵扯到住户们共同的居住意识和生活价值,邻里的互助则是关照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流关联性。
往往我们只将建筑看作一栋栋独立的建筑物,然而建筑空间的组织及形态却已默默地述说著居住者的生活样态,从民宿建筑的单元空间使用,到户与户之间的互动关係,民宿建筑内部空间所塑造的人际交流可能性,直至建筑本身的呈现是否融於在地文化之中,这些都是民宿建筑所要涉及的范畴。当我们对民宿的定位跨越实与虚的藩篱之际,对民宿的筑建不仅止于单点的思维,也不受限於可视之空间场域;从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自然与生活之间的种种关联性,民宿内部的生活与在地社会结构的连结,自然的建行机制,物理环境的特质,人文环境的建构,从单一建筑到周遭环境,民宿的自明性······等都是民宿筑建所需关照整合的范畴。
我们观看的视野与姿态牵动著生活型态与生活样貌,而建筑是生活中人为环境的体现,人们的生活离不了群体,任何建筑也不能遗世独立,地域环境的特徵,日常生活的习惯与在地文化的特质······,在影响着民宿筑建的发展。
民宿筑建最终的目的是引导未来生活
生活经验的堆迭蕴养着建筑的体现,建筑则传达着生活的型态。民宿筑建透露出设计师所秉持的价值观,让我们窥见其中蕴含使用者的生活态度,观想建筑让我们探得其中隐含的生活百态。
透过民宿建筑,我们得以营造心中那份理想生活的蓝图,激发生活的丰富度。民宿所经营的是度假生活里各种层面的关系,而最终目的无外乎是更美好的生活。
民宿建筑的规划牵动著空间的流动方式与生活的流畅度,所以说,民宿建筑的酝酿与生成,其实已经在无形中引领著度假生活的打开方式,开启了度假生活体验的多重维度。
以民宿建筑做为度假栖居的场所,需慎思所形塑的建筑包涵了什麼样的画面,我们身处其中是否能安心,可否舒畅自在地呼吸,身心灵是否感受到安心自在?
生活与建筑的关联性就如同一个动态交织的过程,人们因追求更美好生活而展开构筑,而构筑则建立在对生活的感知基础之上,构筑后再次融入其中去感知并思索修正,在这交织的过程中不断地累积与滋养。
民宿的筑建,绝对不能成为一种只顾自我的活动,哪怕只是弄一幢私人宅邸在山川日月中接待邻人友朋,都要求筑建者必须思考致于久远的过往和未来,探索道法自然深刻的本质联繫,透过意识中象征与现实交织的方式,在传统的宅院、林园或者是村镇的规置中打造人居的精神性本质,而我们自身的觉悟也会在过程中得以辨明。
毋庸置疑,民宿筑建所涉及的层面是如此繁复而广阔,不仅需要思考建筑本身与当地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内涵结构与脉络关系,而且需要将人的生活内涵、使用需求纳入规到设计时的必要考量。
民宿建筑构想的萌发,有赖於生活经验的累积,在地文化底蕴是生活方式长时间的演绎堆叠而成,建筑成为织就整个网络的媒介、从个体到社会群体生活型态、文化、国家乃至全球,民宿建筑所扮演的角色可以说是尝试处理我们当今生活范畴裡各种尺度之间的关系,以民宿建筑做为媒介,重新经营我们生活中已经与自然断层的关联性,重新串起天地之间更美好的生活。
因应民宿筑建所要达至的最终目的是重塑当代都市人的未来生活,所以要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执导民宿筑建,从而让民宿诱发我们都市人未来生活的无限可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