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北岛
“我想回家开面包店”、“我要在家乡开咖啡馆,在门口养一条狗”、“开甜品店,有很多朋友”、“读一千本书、骑行一千公里、用医学知识救活至少一个人”…...书里记录的这些人的梦想是成为英雄背后的普通人,他们的梦想普通而安逸,而另一些有梦的年轻人,他们渴望“找到梦想”、“开独立书店、寄托灵魂”、“去北京闯一闯”、“去拍自己想拍的纪录片”……这是嘉倩记录的174位18-27岁的年轻人的梦想,平实、温暖,有些令你欣然一笑、有些令你思绪万千。而实际,她用三年多的时间,走遍60多座城市,与17000多个陌生年轻人见面,从中整理选择了174位,客观的记录了他们普通而不平凡的梦想。
有天看到亦舒在微博发感慨,说:没有长成小时候立志要成为的那种人,十分唏嘘。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唏嘘了好多次。可能有些人知道,我有一个个人公众号——“黑夜梦想家”,跟嘉倩巧合的地方是,我也在记录梦想,一群还在做梦的人的梦想。这些梦想有的正在进行中,有的已经完成,反正就想黑夜梦想家的口号一样:我们这里还有梦。跟嘉倩利用三年时间去完成的这件事不同,我才刚刚开始,当然初衷也不同,自序中嘉倩说,自己在项目发起喝执行过程中,曾热血沸腾的挥舞着“新闻理想”的旗子,信誓旦旦地想写出一部真正的这个社会所缺失的“新闻作品”,但是作品完成时,她意识到,新闻不少理想,新闻也不是一件伟大的事情。而是作为记者,将所见所闻如实呈现,这与新闻无关、更与行业无关、而是每个人留存内心的一股力量,爱我所爱,做我所爱,认真生活。
而我为什么会想记录这些做梦人呢。是机缘于某一年我从魔都回到了小城,在慵懒散漫的小城里生活,看着这个小城里游手好闲者有之、迷茫混沌者有之、碌碌无为者有之、彷徨不知明日者有之,我为这些年轻人感到痛心。他们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游手好闲、每天上班也只是为了拿工资养活自己并不用心工作,更没有什么职业规划或者梦想。有一次我跟朋友聊天,她是一位中学老师,就聊到了如何引导别人、榜样精神这些事。后来就说,其实在小城也还是有一些有梦想有能力的人的,他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正在完成自己的梦想,彼时,这位老师刚拿到ubc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准备去深造学习,还有另一位朋友说有编辑在联系她出书,另外一个朋友说准备把老爸的产业做成自己的,开发了新的产品准备做。对啊,这些梦想和做梦人,如果我写出来可以影响一些“无聊”的年轻人,那该有多好。
于是当年我看完的电影《白日梦想家》后随手给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取名“黑夜梦想家”也变得有意义起来。“黑夜里做的梦,阳光照进现实,你就要去实现它!‘
曾见过一个提问:“若是世界上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你,你会不会喜欢?”我当时的回答是:“不会。”我不喜欢我那时的样子,找不到很想去做的事情,没有去预想将来我会怎么样。但是,在我开始去采访那些“梦想家”,听他们的犹豫、困难和决心时,我再想起这个问题,我会回答“我会。”我接受我现在的样子,并希望可以做得更好,可以通过纪录梦想去影响一些人,希望年轻人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梦想,从中找到自己的梦想,或者回忆起当年自己曾做过的梦,努力的去完成它。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可是她突然转换跑道,开始当起了编剧,写出的故事十分动人,我也有朋友从事着收入颇丰的工作,辞职去做义工;有人高中毕业学CAD制图变成家装设计师,有人中学毕业学PS变成了设计师;我开着县城最大汽车装潢公司的表哥只是职校毕业生;在义乌有一家外贸公司,一年出口额千万的嫂子其实只是中学毕业苦练英语;我见过大学肄业的小伙子做电商做成类目第一,虽然忙碌的时候天天睡在公司里,我也见过留学海龟自己动手做砖瓦工盖好了自己的农场养孔雀。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缺少梦,也并没有缺少机遇,缺少的是很多人的放弃。
我很感激给我寄这本书的编辑。我在去魔都的火车上阅读这本书,一个一个孩子们的梦想,这些梦想看起来都闪闪发光。开书店、开花店、开甜品店,这些梦想都很普通,但绝不平凡,只要你去做、成功与否就不再重要了,而是你的人生不再留有“其实当年我想干嘛,但是我没有去做”的遗憾。
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别人永远无法替他们作出选择,而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好自己的路,尽自己所能的去实现他们。
我希望有一天当你想到梦想,你不会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