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以为能出国读书的小孩家里一定都是很有钱,没有钱怎么可能出的了国?当然需要钱时必然的,中介费,机票,学费,生活费,没有一样是便宜的。换算了汇率以后,对很多人更成了天文数字。大部分出国读书的孩子家境都还不错,至少也算是小康之上,但是还是有少部分的人,他们生长的环境不太好,可是却不甘心自己的一辈子就因为自己的出身而决定了,所以他们选择了赌一把。就算是博上了身价财产,甚者是擂台高筑,他们还是选择了出国这条路,一条能给以他们希望的路,而我跟我妈就属于这一类人。
先介绍一下我的出身,我出生于80年代底的沈阳市。沈阳是辽宁的省会,虽然赶不上沿海城市的繁华,但是算是东北的一大经济中心。我的妈妈是造纸厂的工人,阿姨是造纸厂的工人,外公也是造纸厂的工人,就连我们住的房子也是造纸场给的。当初妈妈为了接外公的班,初中毕业就没继续读下去了。不过我妈还算是个上进的人,在造纸厂工作的时候继续上夜校读了中专和大专,在那个年代,读到大专毕业也算是不错的学历了。
在夜校大专读书的妈妈认识了爸爸。那时候的爸爸也在读成人大专。很快的,他们就结了婚,生下了我。虽然爸爸妈妈都有大专学历,但是好像也没什么用,爸爸做过的买卖都不太成功,最后还是继续家业以卖菜为生。妈妈的大专文凭是企业管理,可是哪里有那么多企业给她管理呢?造纸厂这种国有企业,管事的贪不够也不会走得,像我妈这样没有背景没有门路的人,怎么可能有用武之地呢?所以妈妈就继续做她的工人。
自打我懂事以来,我几乎没有怎么看到爸爸妈妈在一起过,我和妈妈长期住在外公家。那时候,家里的生活还没那么拮据,造纸场的效益还算过的去,加上外公的退休金,生活不算富裕,但也算过的去。在我5岁的时候,爸爸妈妈正式的离婚了。虽然那时候离婚还不是什么常事,但是对我来说也没什么区别,反正我也是一直都跟妈妈一起住。我们家不是豪门,我也没有那么受爷爷家的欢迎,所以也没有争夺抚养权这事,我的抚养权自然而然的归了妈妈,而爸爸就要支付一个月60块人民币的抚养费。那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就值那么多钱。60块人民币的抚养费从我5岁一直延续到了我13岁,从来都没有涨过。
好景不长在,我刚上小学那年,造纸厂的效益开始每况愈下,很快就倒闭了。我妈也加入了失业女工的大部队。除了一张没有用的文凭和十几年在工厂工作的经验,我妈也没有什么一技之长了。这样的她,为了养家为了维持生活,只好开始从事家政业。那时候正赶上了下岗的大潮,从事家政的人多得是,再加上大家的生活水平还不算太好,能请得起清洁阿姨的家庭也不算太多。妈妈就靠着打两份家政工,勉强维持的家里的生活。
1999年的大年初一,让我们这个家雪上加霜的事情发生了:最疼我爱我的外公也过事了。外公的过世不只给这个家带了挥洒不去的悲伤,也让我们这个家的经济陷入了困境。想象一下一个月300多人民币的生活,要养活两口人,也要负担我的学费,是何等的困难。在居委会的帮助下,我们申请了特困户。作为特困户,学费和杂费能稍微减免一些;每个月也有微不足道的一点补贴。在大姨一家的帮助下,生活虽然辛苦,但是总算还能勉强维持下去。
那时候的我花销真的不大。每年只有春游和新年联欢会才能吃得上零食,麦当劳和肯德基这类的奢侈品,我吃过的次数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还好我学习还不错,从来不需要去补习班。或者说因为没有钱去补习班,我只能好好学习。从出生到13岁,我们一直都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平房里。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平房是什么样的。没有属于自己的厕所,做饭要用炉子生火。冬天的时候还要糊窗缝,免得漏风进来。那个时候也没觉得什么,因为周围还是有一小部分人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
住平房也有平房的好,至少跟邻居的关系都还不错。周围的邻居也都是大概同样背景的,家里条件稍微好点的就搬去住楼房了。有好多人,在这里的平房出生,在这里的平房结婚,他们的下一代也在这里的平房诞生。那时候的我常常在院子门口想,是不是我一辈子的生活就这样了,难道我们就只能任命嘛?
说老实话,我不甘心,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就这样被决定了。那时候很流行一本书叫哈佛女孩刘奕婷,几乎有孩子的爸妈都在热读这本书。读了这本书让我对哈佛充满了无比的向往,好像只有去了那样的学校,我才能有机会改变命运,让我的人生有所期待。可是哈佛那样的地方,好像遥不可及的。我一个特困户家的小孩,凭什么做这样的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