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吃饭时妈妈突然问我:“你今天有事吗?要不要和我一起去赶会?”
“赶会?”
“是的,今天可是咱们镇传统的大会。”
听了妈妈的话,我不由自主地放慢了吃饭的速度。我隐隐约约地记起上次赶会好像还在镇上读初中,而自从读高中离家后,似乎没有再赶过会了,这样粗略一算竟然已经有十多年过去了,想到这里心里不由一惊。
“好多年没有赶过会了,这次恰巧我在家,千载难逢,当然要去。”我一边笑着说,一边又加快了吃饭的速度。
吃过饭后,我便和妈妈一起出了门。
天气不是很好,灰蒙蒙的天,还刮着丝丝缕缕的风,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大约是天气不佳的缘故,路上的行人特别少,零零星星,显得格外稀落。
虽然行人不多,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我赶会的兴致。我一边走,一边和妈妈唠家常,不知不觉便走到了街中心的超市前。只见超市门前摆满了促销商品,一名促销员正在热火朝天地叫卖着,而购买者却寥寥无几。
“赶会的人怎么这么少?”我压抑不住内心的疑惑问妈妈。
“现在固定店铺多,并且交通也便利,人们随时都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赶会也就越来越不热闹了。”
听着妈妈的解释,我恍然大悟。与此同时,那些被时间尘封在我记忆中的赶会盛况一下子像旧电影般在我脑海中自动播放。
记忆中的赶会通常分为起会、正会和罢会三天,那是一年中特别隆重的日子之一,大人们趁机备置生活用品,小孩子则可以有好吃的、好玩的,还可以买新衣服。
于是,每逢到了赶会的日子,十里八村的人便成群结队地向街上涌,而街道及沿街道路的两旁往往被商贩们摆满了商品,远远看去像两条长龙。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在被商品占去一半的街道里,总能把原本就狭窄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赶会除了人多外,各种各样的美食更让我这个对美食毫无抵抗力的人回味至今。用油纸包着的水煎包、色彩斑斓的花米团、又酸又甜的冰糖葫芦,咯嘣脆的爆米花,但最令我难忘的是让我既爱又恨的甘蔗。那时不仅买不到煮甘蔗、现榨的新鲜甘蔗汁,而且卖家也不会贴心地削去甘蔗皮,于是每次吃甘蔗最讨厌撕甘蔗皮,不仅总会让双手沾满黏乎乎的汁液,而且一不留神还会划破手指。即便那时吃甘蔗要比现在难得多,但快乐的感觉却特别强烈,以至于长大后虽然吃过很多很多甘蔗,却从来没有再吃到过记忆中的味道。
此外,赶会期间看戏也是重大活动之一。有拿了马扎早早守在戏台子前专门等着看戏的人,也有逛街经过瞄几眼的,总之小小的戏院里总是人头攒动。那时的我年龄尚小,根本听不懂戏台上的演员在“咿咿呀呀”唱些什么,但又忍不住想看个究竟,无奈身高有限,放眼望去全是腿,于是爸爸便会把我抱起来,让我过把眼瘾。现如今电视早已普及,外出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原来的戏院荒废了几年后,现已被盖起了新楼房。
我看着眼前为数不多的赶会人,任儿时的赶会记忆在脑海中翻滚,心里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不知道应当为现代物质生活的日渐丰盈而感到欣喜,还是应该为记忆中逐步走向消亡的民俗文化而感到失落。
“滴滴——”公交车短促而尖锐的鸣笛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抬头看不知何时已日出云散。看着缕缕阳光温暖明媚,我想:或许有关赶会的记忆终究会随着赶会形式的消失而被人们逐渐忘记,但实际上它为人们提供物质交换场所的本质功能却未曾消失,而是以其他新的形式被传承延续,并真正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让人们能随时随地购买到自己所需货品,真正为人们的高品质生活提供便利。
这样想这,我赶会的心情瞬间便又舒畅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