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位朋友见面。我们是经朋友介绍互加的微信,见面还是第一次呢。介绍人说:你们俩都是学中文的,应该有共同语言。及至见面,竟然得知我们老家还离得不远,是真正的老乡。同住一地五六年,竟然要兜兜转转地这样相识,缘份真是奇妙的东西。
因了这层关系,大家似乎亲近了许多,都能敞开心扉,袒露真实的内心。被工作、生活辗轧而支离破碎的理想,时不时都会有那么一阵的迷茫、痛苦与自我否定的情绪萦绕于心,聊着聊着,我们发现,原来大家都是一样的。她说,好羡慕你现在的状态,能够看书、写点东西,整理自己的思绪,建构一个完整的内心世界。觉得自己现在疲于应对各种琐事,整个心都乱糟糟的。不知道这种状态下的自己,究竟还能撑多久。她用手理着头发,往沙发上一靠,悠悠的叹息道。灯光下,似乎能看到眼角边有晶莹的东西。那一刻,那份痛苦与脆弱让人不忍。我笑着提醒她:你好歹还有一份收入啊,我没有。她也笑了,精神振作了一点,从精神王国回到了现实。
学文学的人,是不是都有些矫情?同样的事情,快乐或悲伤都要比其他人体验得要深刻得多。但是,我们之间都能懂。
庆幸的是,学文的我们都作了妈妈,诚如她说:我会迷茫,但一定不会厌世,因为我很清楚自己的责任在哪里。从这个角度而言,是孩子们将我们从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拉回了现实,让我们脚踏实地地生活。我们会有灵魂飞升的时刻,但是,不至于飘得太远,同时,虽然有鸡零狗碎的生活,也依然不忘记有那么一点点精神层面的追求。这,是不是也挺好的?
相比于朋友,我要淡定很多,这一方面是因为读书让我心静下来,更主要的是我已经超越了她现在的阶段了(还好,不是因为麻木)。几年前的自己,又何尝不是她现在这样,甚至更甚?拉着年幼的孩子,想着自此以后,就这样永居家庭,放眼望去,前途一片黑暗,那份痛苦又岂是言语所能表达?一次次失眠、流泪,然而,于事无补。日子只能一天天过。等到再有了儿子,两个孩子让你忙得根本无暇去焦虑、痛苦,他们能少生病,我就已经阿弥陀佛了。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从一夜的昏乱中醒来,早晨送女儿去幼儿园时,看着东方的朝阳,我深深地舒了一口气,告诉自己说:天不会塌下来,太阳照常升起。
于是,我摒弃杂念,想尽办法给孩子看病,用心带两个孩子。也许就是从那一刻起,生活才慢慢发生变化罢,虽然当时我并未觉察。
后面的事情就要简单很多。孩子身体好了,教育得还算不错,我自己也慢慢有时间看书了,两年多的读书、写作,我的知识也逐渐变得系统、完整起来,不至于像以前那样零碎。生活就这样一天天顺起来。
经历了这些,也就渐渐明白:绝望的时候,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什么都不要想,忍受生活加给你的痛苦、屈辱,不要抱怨,坚持做正确的事,就一定能够扼住命运的咽喉。
有时候,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的蓝天、白云,思绪会有些飞腾,回顾从单纯、柔弱的小姑娘到为人妻、为人母的磨砺,总让人心生感慨。那些哭过、抱怨过的日子过去了,回首逝去的岁月,才发现当初以为的过不去的坎,其实早已经云淡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