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个动词。
爱,是指人类主动给予的或自觉期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指人主动或自觉地以自己或某种方式,珍重、呵护或满足他人无法独立实现的某种人性需求。
最近进了一个学习心理学的群,里面大多数都是八零后九零后了。大家一进群,各种吐糟的居然还是原生家庭的伤害,我一直以为,只有我们这代人深受其害呢。看来,怎样爱?学会爱!已是刻在眉即了。
我从小时候就认识的一位阿姨,现在已八十岁了。几个月前,老伴去世,我前去看望。刚见时,阿姨泪水涟涟。阿姨一直很喜欢我,非常愿意与我聊天,并且感觉与我有共同的语言。那天,我们不顾其它有十来个人在场,单独坐在餐桌上,聊了整整一个半小时。本来我是去安慰阿姨失亲之痛的,没想到后来变成了阿姨对叔叔的控拆。期间,阿姨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这句话是因为,我说也许那是叔叔爱你的方式呀。阿姨用一种恨恨的责备的眼光看着我,然后说:你在亵渎爱这个字眼!我哑口无言。一时无语时,想起的是叔叔在世时,曾给我说过的一句话:这一辈子啊,我最爱的人就是你阿姨。
是的,风风雨雨五十多年呀,怎可能不是爱?如果不是,又是什么?
可是,回想起过去我与阿姨叔叔生活在一起的时光,我也明白,叔叔爱的方式有问题。阿姨是医生,常常不得不值夜班,回到家里,最想的肯定是马上摊在床上,安心睡上一觉。可是,叔叔从来说的都是:快起来快起来,一身脏兮兮。或者是:家务也不做,就知道睡觉……阿姨流着泪告诉我,我这一生从没有体验过什么叫疼爱……
不开心的父母不可能恩爱,不恩爱的父母不可能会有开心的孩子。
现在我们已明白,夫妻关系是家庭中最最重要的关系,恩爱夫妻的家庭才会是轻松愉快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才会是心理健康的孩子。两个大人整天气呼呼的或者冷冰冰的,孩子只会胆小战战兢兢,说话行事都如履薄冰。小时候会以为是自己又犯错了,长大后会害怕战火随时烧到自己的头上。心理不可能会正常。
阿姨家的两个孩子,在世俗意义上也算是成功的。可是,我知道,他们都不快乐。成年后更是拼命地想要逃离开父母的视线范围,与父母没有一丝的亲密感,有的只是不得不为之的义务了。可其实我知道,阿姨与叔叔对这两个孩子爱之切,提起孩子小时候的事都会内疚得流泪。到现在也省吃简用,恨不得把全部的积蓄都给两个孩子。
可是,如果不会爱,如果不懂得给予对方或孩子想要的爱的方式,爱就是一种伤害!
中国有句古语,解铃还须系铃人。
爱的伤害,也唯有爱可以治愈。
我们现在都明白了,寻找另一半时,内心会有一些框框,也就是某个人会入你的法眼的原因,就是在寻找一个“异性父母”。然后,想要从他“她”身上汲取力量,获得新生。可是,举目望去,却都是失望。因为,我们大都来自于一个有问题的原生家庭,本就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渴望的是原生父母不曾给予的东西。除了忍,我们还能怎么办?
除了学习成长,别无他法。
学习成长,指的是一种心灵或心性的成长、修为。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把心的意识功能称之为禅。也可以说中华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禅文化,心的文化。而佛家的所谓禅心,也是沿用和传承了中华文化。这也是现在禅学大行其道的原因吧。也说明,新生代们都明白了爱会伤人,同时也明白了爱会疗伤,先疗愈自己,才能疗愈身边人。
怎么疗?
就先从学会把自己放低开始吧,尤其是道行不深时,这才是保全感情的出路。我们都太自以为是,殊不知,生活真的不是辩论大赛,对待非原则性的问题,争个输赢还不如讲个圆融,和和气气。即使忍不住要发声,也请谦虚地陈述问题,避免冒犯别人。因为你对自己认定的真理的捍卫,可能会异化成对别人的碾压和残忍。那怕这个别人,是至亲。
并且生活中,能称得上原则的事情真的并没有那么多,而和谐相处,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比什么都重要得多。不要较真!即便看透了对方的某种行为或想法的动机,也需要装出一副迟钝的样子,人,需要的不过就是一张脸面而已。
第二学会体恤。古代中国有一个故事,某人擅长下棋,但是每次下棋都不多羸别人,总是刻意地让别人一点。所以,他虽下了一辈子棋,也羸了一辈子的棋,但却从未因为棋与任何人结怨。这就是一种体恤。在家庭里也应该懂得,无论是至亲,还是孩子。体恤才是爱的表示。
当我们真正懂得什么叫爱了,也就疗愈了,人生也就快乐了。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