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第一天开了一朵莲花,第二天两朵,第三天四朵,每一天开放的莲花数量都比前一天多一倍。第三十天,莲花开满了整个池塘。请问在第几天莲花开了半个池塘?
答案是第二十九天。
以二十九天的努力,赢得第三十天的磅礴,厚积薄发当如是。夏主任以这样一个小故事,为今天的阅读分享活动做了注释定了基调——保持永不息的学习力。
今天的活动由两个主题组成——国际关系与大数据阅读分享,貌似混搭。其实,国际形势研的是中美、中日、中俄的国与国关系,大数据论的是互联网所带来的数据之间不分国界的关系。都是关系,关系的联结靠人,每个人虽然微小,但个体向好的力量,足以推动世界整体向好,一如满池塘的壮丽莲花是由一朵朵盛开的莲花汇成。我们当怀谦恭之心,学有益知识,做好自己的事,从而开成满池塘美丽莲花中的一朵。
谈谈大数据。2018年,我N多次撞上数据这堵墙,摸摸额头的包,痛苦地感到好多繁杂的数据,像顽劣的儿童,时不时冒出来捣乱。既然如顽童,那我是不是可以想想什么法子,让他们乐意为我所用。这么着便翻阅了N多本大数据方面的书籍,期望大数据的思维能带给我驯服捣蛋鬼的灵感。最着迷的是《大数据时代》,且读且叹息,迟了迟了,与大数据的遇见晚了6年,不,10年20年都不止。再想想,相见何必恨晚,任何事情发展有其轨迹,运行到哪个点上交汇,就只会在这个特定的点上遇见。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抓紧学习大数据时代的生存法则吧,让生活、工作和思维跟得上时代的变革。
继而,就把这本书推荐为了本次阅读分享的主题之一。译者赞此书是“200%的好”,非常认同。这本书具有科学之思、哲学之慧和艺术之美。而优秀的科普著作,一定是科学哲学艺术的完美综合。因为科学研究达到一定高度后,必定需要哲学和艺术来支撑。科学推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使我们的生活向好;哲学给人类认知世界的眼睛,使我们站到宇宙观来思考;艺术赋予人类灵气,使我们突破自身认知的局限。
结束就是开始,这么说有点突兀,用在对本书的阅读上再合适不过。书的最后一句是“这也提醒我们在使用这个工具的时候,应当怀有谦恭之心,铭记人性之本。”谦恭之心与人性之本是本书作者提醒我们,对待大数据的态度,在我看来,也是我们阅读理解这本书时最恰当的态度。
全书最后一节的第一句话是“我们能收集和处理的数据只是世界上极其微小的一部份。这些信息不过是现实的投影——柏拉图洞穴上的阴影罢了。” 此处,被定义为“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是什么概念?以谷歌为例,每天能收到全球范围内超过30亿条的搜索指令,如果加上其它行业领域的各类数据,每天人类获得的数据绝对是庞大的天文数字,再加上人类数千年积累的量,是不是有点数不过来,多到喘不过气的感觉,呵呵,这一切却被定义为“极其微小”。大数据该有大啊,谁敢不谦恭?
作者以哲学领域一个著名典故——柏拉图洞穴的影子来生动说明了这个“极其微小”。
所谓柏拉图洞穴,是先哲柏拉图讲的一个神话。他“假设有些人住在地下的洞穴中。他们背向洞口,坐在地上,手脚都被绑着,因此他们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在他们的身后是一堵高墙,墙后面有一些人形的生物走过,手中举着各种不同形状的人偶,由于人偶高过墙头,同时墙与洞穴间还有一把火炬,因此它们在洞穴的后壁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穴中居民所看到的唯一事物就是这种‘皮影戏’。他们自出生以来就像这样坐着,因此他们认为世间唯一存在的便只有这些影子了。”
当望远镜让我们得以看到星空的浩渺,显微镜让我们观察到微生物的纷繁,网络让处于世界两极的人若同处一室般聊天,科学进步让古人的天方夜谭变成今天的现实,当我们可以用大数据来量化整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以为已经触摸了世界的真相,其实,尚未走出洞穴,所有的探索仍然局限在墙上的皮影戏罢了,何其微小。我们又有什么资本不谦恭啊!
至此,也只不过介绍了本书的最后一小节,这一节合计214个字,已经融合了科学之思、哲学之慧、艺术之美。在本书的反复阅读中,我频频停下来,记笔记,享受文字的美妙感悟思想的丰美。
对外事务部几位才俊有关国际关系思考的分享,让我们透过眼前,一窥世界风云,从而保持政治的清醒心灵的明净。而大数据知识的探讨,让我们在人类进步的迷宫般的途中,看到了无数条可能的路。
“即使你不明白为什么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回报,但相比不努力,你要明白你已经在改善事情的结局了。”
我们正在厚积薄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