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华姚班精英辞职,选择去小城市教书
最近,清华毕业的张坤纬因为自己发的一则征婚帖火了,不过火的原因不是因为征婚,而是因为他在帖子里提到的生活选择。
“不喜欢科研,因此晋升无望,只能平淡地过一生。社会对清华的学生寄予厚望,但是,不是每一个清华人都能承载这些。那么就让我做一个普通人吧。”
张坤纬之前在谷歌工作,后来辞职,去了山西老家的一所二本院校当老师。
要说从大城市回老家生活的例子也不少,怎么张坤纬就出了名?那是因为张坤纬实在是太厉害了。
NOI金牌得主张坤纬,2009年清华大学姚班的本科毕业生,后来又继续在清华读硕。
NOI全称: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参赛对象是高中生。所以张坤纬在高中就已经很优秀了。
除此外,他可不是普通的清华生,他毕业于清华姚班。清华姚班有多强?
在清华有一句话,“半国英才聚清华,清华半英在姚班”。
“姚班”全称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目的是培养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本科生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竞争力的计算机科学人才。
姚班的毕业生不仅在学术方面建树颇多,在工业界也是被各大公司争抢,常常是百万年薪“一将难求”。
所以张坤纬硕士毕业后,轻轻松松在一堆offer中先后选择了摩根大通和谷歌。
摩根大通地处北京二环金融街,工作朝九晚五。谷歌的环境十分人性化,薪酬福利也不错。
无论是哪家公司,说张坤纬年纪轻轻已算是人生赢家也不夸张。
但精英就是精英,人家考虑的不是眼前,也不是未来几年,而是人生的活法。
张坤纬不愿意像成功学说的一样,为了成功舍弃一切,他希望在工作之中融入爱好,在工作之外有自己的生活。
对于张坤纬来说,内心的安宁比丰沃的物质生活更加重要。
张坤纬的事在知乎迅速上了热搜,“如何看待 NOI 金牌、清华姚班毕业张昆玮放弃 Google 工作,选择回到老家二本当人民教师?”
“说实话,能在这个年纪就没有后顾之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真的让人非常羡慕。”
“我希望我自己能在不久的将来,也过上自己希望的生活,追求自己内心的理想,实现精神的自由。”
“每天有大量的精力可以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生活,羡慕啊。”
借用多年前流行的一句话来说:这不就是不被眼前的苟且所累,勇敢寻找诗与远方的典范吗?
那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多金的工作+房子+车子+孩子读的学校好”,追逐起来实在是太累了。牺牲了人生自由,也不一定能获得所有想要的。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向往那种回归本心的轻松。
“我为什么不能回老家做那个沙滩上晒太阳的老头?”
“我就想待在舒适圈里有错吗?”
“我向往诗与远方有错吗?”
张坤纬的事无疑给了大家更多勇气去追求安宁和自由。
人家这么令人艳羡的工作待遇都能果断放弃,我这普通工作还有啥好留恋的。
对这种想法,笔者倒是想唱个反调——
追寻内心的路不好走,诗与远方不好找,决定之前还请三思。
2
向下兼容的快乐并非那么容易得到
我的一个高中同学王伟,前年从美国休斯顿辞职回了老家。王伟在美国读的硕士,毕业后在休斯顿的一家石油公司上班。
近几年,他的父亲过世,母亲身体也不太好。所以王伟不得已回了老家,想着怎么也能找个还凑合的工作,主要是为了陪伴母亲。
可是王伟学的是能源相关的专业,这在我们老家基本属于没啥就业市场的专业。王伟也想过换行,但是年近30岁还要从头做起,谈何容易。
找来找去,最后去了一家4S店做汽车销售。
同学再聚会的时候,大家多半会替他惋惜,毕竟这家伙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王伟虽然也心有不甘,但是照顾老妈最重要,总得有失才能有得。
所以,即使在大公司有着多年工作经验,也不意味着就能轻松应对小城市的实际需求。
最近,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鼓励大家寻找“向下兼容的快乐”。
向下兼容,本意是一个计算机类名词,指新的系统或零件可以兼容用在老电脑老系统里。
而“向下兼容的快乐”意思就是大城市待烦了回到老家去或者选择去座小城市。这种从一、二线到四、五线甚至十八线城市的向下的生活也可以很快乐。
但是向下寻找快乐,总要通过一些必要的途径。这途径,首先就是找到养活你的工作。
如果把人比作新程序,要想在老电脑的系统里使用,工作就是让二者能够兼容的关键。
小地方意味着工作机会就要少很多。可能在大城市较为容易得到的工作,在小地方反而难以找寻。
也许有人说我举的例子是个例,清华的张坤纬不是还找到好工作了吗?
可是张坤纬有多牛,咱广大的普通社畜们岂能比得了。
这样的人才可算得上精英中的精英,人家不在企业干,那各大高校也是打破了脑袋要来抢的,学校有个这样资历的老师,那是能给学校争光添彩的。
当人家不想在北京漂的时候,能够马上回到山西老家的一个二本学校里面教书,你能做到吗?
你是不是不想在北京漂的时候,辞职的时候,就一无所有了,后路都没有了?
审视自己,妄自菲薄虽没必要,但是盲目自信也不可取。
倘若几年大城市的工作经验,回了小城却只能换得微薄的工资,无法承担你想象中的“诗与远方”,或者因为贫穷为了一地鸡毛犯愁的时候,又哪里来的舒适和内心的安宁。
“生活中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我远方“,这句被说烂的话,却没人告诉你,寻找诗与远方是要付出代价的,寻找的路也不是笔直平坦的。
所以可以向往诗与远方,却千万莫被一时的冲动迷惑,抛却自己多年的积累。毕竟“眼前的苟且”可是你安身立命之本。
3
向下的生活也有烦恼,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哪里都一样
最近刚刚结束的热播剧《三十而已》里,王漫妮因为感情受挫回了家乡。
在她生活了二十几年的小镇上,每一个人都友好而热情,热情到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在办公室,人们不管她喜不喜欢吃,想不想吃,就一股脑地把早餐都塞给了她。还不由分说要负责王漫妮的午餐。
你的鸡毛蒜皮,我的家长里短,都毫无隐私。
走在路上要全程接受人的注目,连走路的姿势也可以被人拿来肆意品评。
更重要的是,王漫妮接受不了张志的人情哲学,她不理解干嘛要为了占朋友35元电影票的便宜就开车跑很远,非要到朋友的电影院看电影。
张志告诉她,今天我去朋友电影院白看了一场电影,明天朋友就可以带着家人朋友到我妈妈开的饭馆免费搓一顿,这样一来一回,钱上谁也没受损失,但情分就增加了。
王漫妮却一脸不能认同:“以物易物啊,这不是原始社会吗?”
王漫妮和张志都没有错,但是已经习惯了在人情淡漠、人与人之间相处更多靠规则的世界生活的王漫妮显然无法适应小镇的相处方式。
其实张志有句话,我倒十分认同:“在小镇,人情就是最硬通的货币”。
不仅仅是小镇,通常在小城市,外来人口比较少,本地人口为主的城市,人们几十年地生活在这里,积累了丰厚的人脉,两个人即使不认识,简单绕一绕,也总能扯上关系。
大家会自然而然地认同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都会按这种方式去做事,倒也十分和谐。
比如王漫妮的小镇,大家做起事来,首先考虑的是托关系,找人情,看事情能不能办成。
其实这也没什么错,错就错在了漫妮回老家时,只丢掉了八年的工作经验,却没能把八年来养成的思维方式丢掉。
这注定了她在老家生活得不会快乐。
所以老家的生活,你还习惯吗?
大城市的拥挤,每天人满为患的地铁,朝六晚九的工作,买不起的房子,高昂的生活成本,让人疲惫不堪之余不由生出一种“我这么拼,究竟为了什么”的想法,突然就万分想念小城市的宁静和平和。
可是小城一样有烦恼。
清华精英张坤纬不是一样也要为人生大事找对象烦恼吗?
适应不一样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处理复杂的人情关系;
无法给与孩子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没有大城市的各种便利,医疗技术水平的差异等等。
可能这些都会在时光中慢慢磨损掉一个人的理想。
所以,切莫因为冲动放大了诗与远方的美好。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哪里都一样。
4
我们“眼前的苟且”,很多时候经不起生活的风浪颠簸
当你发现你已无法适应老家的生活,想再返回大城市时,很可能你的岗位早已被人顶替。
不上不下,卡在中间,就如浮萍,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
大城市也好,小城镇也好,烦恼不一样,快乐也不同。
有功成名就的快乐,也有找到人生意义的快乐,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选择前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向往的到底是哪一种快乐。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生活给你诸多磋磨,也请好好积极向上地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