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题目取名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差不多一个月没有去过博物馆了。踩着7月的尾巴,下午去首都博物馆看了2个常规展厅,5F的老北京民俗展&4F的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
Part1.老北京民俗展
民俗展内建筑陈设采用最具北京民俗特色的元素符号——胡同和四合院来反映展览的主题,直接用文物做道具就地还原出1:1比例的部分建筑,生动之余吸引了大量暑期放假的小盆友跟家长来参观。就着人堆蹭了一丢丢讲解,发现了关于四合院的几个此前忽视的亮点。
抱鼓石:抱鼓石是汉族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底部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属于门枕石的一种,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是礼制建筑等级的符号象征,也是"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抱鼓石绝不脱离它主人背后的政治、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
抱鼓石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徽派祠堂宅门抱鼓石为代表的样式“螺蚌抱鼓石”,一种是北京四合院的宅门为代表样式的“如意抱鼓石”。
宅门抱鼓石是门枕石的一种。何谓门枕石?门枕石俗称门礅、门座、门台、镇门石等,是门槛内外两侧安装及稳固门扉转轴的一个功能构件,因其雕成枕头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门枕石。
说完了抱鼓石与门枕石,抬头看门楣,不由得想起一个成语“门当户对”,回来后查了下资料,有建筑学者认为这个成语并无建筑学意义,“门当”与“户对”的建筑学意义跟成语的联系原来是近年来旅游发展的产物,导游们编造出来的。真实情况还得查询相关学术类著作才能有定论吧。
传说中的“门当”既抱鼓石,“户对”既门楣。门楣也有区分,一般按二,四,十二之数。简单来说,门楣上有两个户对的,对应的是五至七品官员;门楣上有四个户对的,对应四品以上官员;至于十二个户对的,则只能是亲王以上的品级才能用。另外,户对的形状也是有规定的,文官用方形,武官用圆形。
原来不起眼的这些建筑小品细节里包含了如此多的礼制含义。即青铜器具之后对传统文化的礼制又有了新的认知,除了陪葬品这一人生大事处处见礼器,礼制体现在生活的很多细节里。以后再看文物,也许每一处细节设计都不是简单的好看美观,可能背后蕴藏着反映更多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东西。
Part2.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
中国的瓷器过于普遍,几乎在每个博物馆都能看到,China不愧是瓷器的故乡。可是看了这么多瓷器藏品,今天才发现原来此前对瓷器并不认识。关于瓷器,基础认知还停留在宋代五大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
以前看展览,总觉得瓷器太过寻常多见,从没拍过照,直到今天看到一件做工极其精美的影青玲珑瓷,立马开启了拍照模式。
在展厅初看到这只瓷碗的时候,一时误以为是瓷碗镂空工艺在灯光映照下的光影变幻形成的花纹。正解如下:
玲珑:俗称“芝麻漏”。其做法是先在较薄的太提上透雕出花纹,通体上釉,花纹处填满透明釉,具有对光投影,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
关于影青瓷的介绍,碰巧看到一篇文章,《有了它,中国人再也不用玻璃了》。
影青瓷又称映青瓷,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称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所以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
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由半透明的釉,发展到半透明的胎,这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飞跃。由于青白瓷制作的丰富经验,为以后青花瓷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影青的釉色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白中闪淡青色,厚处闪深绿色,莹润精细,晶亮透彻,前人把它称为“假玉器”,有晶莹如玉的美称;二是淡青闪黄,这种釉色的“影青”瓷最为大量。另外,“影青”釉中还有一种在器物周身加绘褐色的彩种,人们称为“点彩”。对照来看,这只玲珑瓷应该是属于第一类,有玉器的晶莹剔透。精美到足以以假乱真,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技艺精湛!
斗彩创于明成化年间,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其做法是:先在胎上用青花画好图案,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后,再在留出的空白处用低温彩料填绘,所用方法有点、填、染、覆等,最后再入窑中烘烧,即成为斗彩器。但见数种色彩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五伦”图是瓷器的纹饰之一,其纹饰以凤凰、仙鹤、鸳鸯、鹡鸰、莺构成“五伦”。“五伦”即五常,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所提倡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关系,讲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以五种鸟与“五伦”结合对应则是人为附会。
第一件斗彩葡萄纹杯是明成化年间作品,到了第二件藏品清雍正年间,可以明显看出色彩更加多元(因为手机画质原因,看不那么明显)。最后几件斗彩、粉彩瓷器看的比较粗糙,还要再去看几次。
这次下午快三点才到博物馆,只看了2小时,看到影青瓷的瞬间开始惊喜起来,然而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太多时间慢慢品味整个展厅,最后一些乾隆年间的藏品都是匆匆掠过。下次早点过去再好好看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