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7日应重庆绿山墙的邀请,为来自重庆数十个高校的23名大学生做了为期一天的私董会。这是我第一次给大学生做私董会,也是第一次来到重庆。其实背后还有很多的第一次,例如是父亲离开后的正式复工的第一天,是真正带孕做一天的工作坊。
很感激泛泛信任我,也更是信任私董流程,因此没有对我提出更多在准备上的要求。而对于我来说,也就是站在现场的时候决定,还是试一试做超过15人的一天的超长私董会吧!面对一群我以为我了解,但是我确定值得交付真诚的群体。
漫长的破冰-欣赏多样性
我花了将近1个半小时的时间做破冰,包括了相互的认识,对一天学习的期待以及大家面临的问题。因为这些大学生大多数是来自高校的志愿者社团,一半是环境保护类别的社团。主办方的活动主题设置为“多young青年-生态多样性保护”训练营,所以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努力让大家去更深入的理解生态多样性的含义。
相互的认识从画名字开始,每个人尝试和自己的过去特别是各方对自己的期待做链接。在过程中,我们听到了很多的故事,每个都很特别。接下来是通过“参与活动的初心、擅长做的事情、相关的经历以及最近面临的挑战”切入来做进一步的自我认识。最后每个人用一种生物来形容自己。这个过程中,我们听到了有的人想做西伯利亚懂得忍耐和守候的棕熊,有的人想做野生的随时可以刨土安家的仓鼠,有的想做家乡的华南虎……
破冰的过程出乎我意料的精彩。此刻我分析大概原因就是,我真的认真在听他们每个人的故事,我是认定他们是不同的,我并不那么着急的去和过去的经验做匹配给他们贴上标签。而这个做法是在私董教练的过程中一点点被改变的,来自很多学员类似的反馈给了我很强的关于不评判带来改变的信心。或许不评判是实现真正的多样性的第一步。
生物多样性和我的关系是什么?
当被要求用“我如何***”开头来陈述自己在生物多样性方面面临的挑战时,我感受到了很长的沉默时段。那个时候我想过怎么救场,张口就举了几个例句,甚至说即便提一个看上去跟生物多样性没有关系的话题也可以。那一刻,我其实是假设了学生们的提问能力很弱的。事实上,这些学生还是提出了不少有趣的问题,甚至在最后总结的时候,大家都在说自己在用流程中的很多工具去反问自己是否是自己的真问题。
“我如何出一本书”--典型的看似无关的问题,来自一位环保死忠分子;
“我如何将环保变成自己的事业持续下去”--这个问题的拥有者在最后的总结中说,案主所面临的选择困境和自己有很强的共鸣;
“我如何让社区居民自主参与到环保中来”--这个问题的拥有者跟随案主思考得出,自己更多的是如何克服懒的问题;
“我如何找到暑期活动的合作伙伴”--当要求问题更多的和自己有关的时候,他反思自己一直以为大学生拉赞助只能是靠品牌赞助,品牌赞助最看重的是自己活动的流量,而这些大大的限制了自己对于合作的定义;
……
很有趣的是,大家选择的案主提出来的是一个反面案例示范“我如何让大众自主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这个问题听上去很像是一个有志拯救地球的有为青年提出的。然而,伴随着问题的探究、澄明,在座的发现,案主其实并不介意大众(她主动将范围缩减为所有的大学生)是否自主参与,甚至对于环保行动的定义也是全盘接受自己所做的例如拉横幅一类的行动而并不去做更深入的探索。通过冰山模型的分析,发现她在自我形象设定中,环保只是独善其身以及找到团队的方式之一,志愿者或者说参与者是她真正想做的。
案主困扰的究竟是什么?现场的伙伴们一起像搞刑侦工作一样一点一点抽丝剥茧才发现,原来这个问题是大家一直都心知肚明的:自己的工作被认可时自己喜欢的,然而因为被认可而被寄予超出心意的期待时,这些本来想做参与者的志愿者们热情不够,责任感又显得过于沉重。这样的选择在每学期末的社团竞选中愈演愈烈,面对这样的选择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智慧。
在大家给了充分的建议之后,案主给到反馈说在5月底会郑重和自己的领导约谈一次。对于人生中第一次这样的谈话,现场有伙伴主动提出可以给到支持,包括技巧、心理建设等。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其他的伙伴也纷纷的开始自己的行动承诺,而其中最激进的承诺是下一周要将自己所做社区环保工作的所有的住户走访一遍。
成长是最宝贵的馈赠
和这群大学生在一起的一天,真切的体验到他们像光一样的照亮了自己:他们渴求成长,他们活在成长的状态里,他们喜悦的收下我给到的礼物。后来他们问了一些问题,和大家分享一些思考:
-应届毕业生适合进入公益行业吗?薪资问题如何解决?从机构的角度来说如何留人?
从价值的角度来说,经济价值只是价值的一种,并且是相对可见的一种,但是其他方面的价值不能忽视并且可能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更为重要,例如精神、教育、社交等。公益的事业在短期经济效益回报上不明显,但是在其他无形回报上很高,综合来看投资回报很高,并且长期来看更高。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吸引并留住人才对公益机构领导人和人才是双向挑战。领导人的领导水平和看待以及创造价值的认知、实践水平需要不断提升是事实。同样,对于人才来说,不要将公益机构神话或者说能够直面公益机构的治理现状甚至主动去推动机构的治理改善是必要的。公益机构的工作环境改善跟外部环境改善一样都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这也是社会属性的重要体现。我们需要直面的除了艰难的环境问题,也还有有待成长的真实的个体(往往是领导)。
-我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政府的招投标中,往往是那些出价最低的机构可以中标,但是这样不合理的报价方式难道不是在破坏这个系统吗?这样持续下去这个系统会好吗?
我们很容易提出关于现状的困难,私董会的方式很赞的地方是将这些外部的看上去跟客观事实有关的问题和自己关联起来。因此对于我自己来说,这个系统的问题和我相关的更多是,我对自己的期待是扮演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中间方,寻求多方的利益共赢点,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民众利益。所以问题变成我应该如何利用并超出他们单方的视角看问题,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并且施展自己的影响力让对方接受。在无法谈短期给这个生态系统带来什么益处的情况下,我是否能避免伤害,是否能促进更多的问题被看见和思考。思考到这里的时候,我是看到自己有充分的成长空间的。这个成长空间引领我完善自己和给社会带来切实益处。
忍不住想,如果,我的大学期间遇到私董会是不是人生变的不同?我有点相信,也因此相信今天对于我们参与的23名同学和我都是会对未来产生影响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