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八十年代的农村,物质匮乏,白糖是很奢侈的东西。
于是白糖就成了招待客人的佳品。客人进门,主人招呼坐下,转身进厨房,冲一杯白糖水。方法很简单,就是在搪瓷杯里,放一小勺白糖,冲上开水,用勺子搅拌几下。最妙的是撒上一小把泡米,既点缀了这热饮,又增加了其风味。趁米粒还没下沉时端到客人面前。主客笑逐言开,客人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而主人也因为有此待客佳品而自豪。
喜宴上更是少不了白糖水,但并不是谁都喝得到。只有特殊的客人才能喝到。比如,在喜宴上吹打的师傅就能享受此殊荣。
小孩子们最喜欢的是白糖水上漂着的那些白泡米,沾了点糖的甜味,半脆半软,在嘴里渐渐软化。那记忆中,那是难得的美味。我记得泡米在舌面上渐渐软化的感觉,那简直幸福极了。
正因为珍贵,白糖不仅是待客的佳饮,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如今,白糖不过是平淡无奇的东西。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你甚至不需要特意买糖来添加到你的食物中,因为在食品工业化和商品华的今天,商店里的饮品和食品大多都加了糖。
吃糖太多的结果是人的身体对甜味的感觉变迟钝了,为了尝到更多的甜味,就要多加糖。越吃越不够甜,越甜越不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可是人类有糖吃的历史也就三百年,这么短的时间,人类的身体进化到能承受这么多糖吗?肯定不能。
撇开多吃糖给健康带来的伤害不谈,我在这里只谈糖过剩带来的味觉迟钝。
现在谁还能感受到一杯简单的白糖水带来的幸福感?我想很难找到这样的人。再说,现在谁会单独把糖当成饮料呢?糖早就不是主角,而是配角,被添加到各种各样的味道里。
我很庆幸有过那样的童年,感受过一杯白糖水带来的幸福感。
少即是多,我现在尽量少吃甜品,为的是保持味觉的敏感度。而敏感度,是幸福感的重要基础,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