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过一个童话故事,叫做海的女儿。小美人鱼失去了清澈的歌喉,忍受着足尖的疼痛,却换不来王子的承诺。当小美人鱼拿着姐姐们用长发换来的尖刀时,却仍然无法对梦中还呼唤着邻国公主名字的王子下手。
她在海面上变成泡沫升起、消失的时候,人们赞美一串串泡沫折射的耀眼光芒,赞美纯洁真挚的感情,赞美无私无畏的牺牲。为了真理和爱,这一首炽烈动人的挽歌,让小小的我们,心中涌入许多闪闪发光的期许。这样一种情愫,预设的许多情境,就像是蜂蜜包裹的黑巧克力糖。
好像我们在海里游啊游啊,就能看见那个辨识度极高的陌生人了。
但这个故事好像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样在无法言明的情况下,让别人、甚至你在乎的人理解你。如果王子爱上了小美人鱼,她会得到永生的灵魂。而王子的爱,却只是建立在他误认为邻国公主是那个从海水中拽他上岸的神仙姐姐。
是以身相许的爱情本来就是理算当然,而且从不落俗套,还是我没办法理解这种武侠式的纯粹爱情?是在人群中看见你英俊的脸后我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并且愿意用我的一切去守护我的无法忘怀,本来就是顺其自然且剧情不断的事,还是我太中规中矩,因为脸盲辨识不了陌生人,也理解不了莫名其妙的缘分?是为了真理和爱不顾原则的牺牲太值得被歌颂,还是生活太乏味,素材要枯竭,而我本来就是一个不嗔喜怒的庸人?
当我和世界不一样的时候,我在想,是我错了还是世界错了。世界不可能错的,那一定是我错了。成年人根据自己的周遭写出的童话故事,把小朋友放进一个善良的围墙里面。这个围墙里都是彩色的泡泡,只有彩虹,从不下暴雨。但是这围墙却是以成年人的价值观奠基的。难道我们从小就活着一种设计里?这样想来很偏激,但难道不是吗?
难道你要教会一个小孩,在你没办法为自己抗辩的时候,你要学会自我牺牲而不是自我保护吗?难道你要教会一个小孩,施人以善必求回报,救命之恩必以身相许吗?难道你要教会一个小孩,对争取不到的事情,千万不要妥协,却对自己不断妥协吗?
你也许会说,小美人鱼选择牺牲自己,因为她不愿意伤害她爱的人。那么是什么让她陷入这种两难的选择中?海巫婆说她必须得到王子的爱,否则会变成泡沫。那海巫婆是谁?小美人鱼的老爸又是谁?明明很多剧情中都会有绝处逢生的bug,这里为什么不用?
为什么要把剧情限制在一个框架里,为什么要把你的思维放在一点点的脑容量里,就不会自己加点戏找点补,就不能拿着刀架在海巫婆脖子上发展一下剧情,启发一下小朋友的思维能力?牺牲是值得去歌颂的,但是告诉未来如何漂亮的牺牲,不如告诉他们如何动脑用智慧去化解非必要的牺牲。标准答案这个词,真的只适合算术题。
如果我曾经坚信的东西变了,那其实不是那个东西变了,而是我变了。那东西还在那里,会有下一个人捡起它,扔掉它,再换下一个。这个故事对王子的刻画如此真实,对小美人鱼的刻画却如此虚伪,真的闻到了一股浓烈的直男癌味道。这个故事现在看来,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让人嗤之以鼻的智障王子和玛丽苏美人鱼的狗血片。但如果拍出来,可能还是动人的,因为主题总是包含爱与牺牲的。童话总是善良的,不善良的是我,清醒的也是我,清醒的再也不敢读童话了。
海的女儿并不是海的女儿,因为泡沫往上飘的时候是消散在空中了。